第十五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5)(第3/5页)

看到秦国在赵国的军事恐怖主义,魏景湣王决心攻打友邻楚国,原因有三个:楚地地形复杂,战略位置重要;楚国是个软柿子,人民害怕战争,士兵战斗力不强,战斗素养较差;楚国政权把持在阴谋家兼人贩子李园手中,国内政局不稳,如果打着为楚锄奸的口号,可以争取到很多人的支持,也可以暂时迷惑秦国。

始皇帝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不是幸运使然,而是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魏国对楚国的小把戏中,始皇帝看到了其中的不和谐的因素。面对魏国的拙劣表演,始皇帝思来想去,觉得以目前情况分析,此时发兵攻魏是下下之策,助魏攻楚才是上上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伤亡耗费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

看到魏国侵略楚国,始皇帝没有帮楚国打抱不平,反而要帮助魏国,他认为如果秦国伐魏,必然会损耗魏国和秦国的军事力量,楚国坐收渔人之利,实力不会有丝毫的影响,对比魏国和楚国,魏国不过是暂时得势的小人,不会兴起大波浪,反而是楚国好像一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会给秦国带来无尽的伤害。

秦国通知魏安釐王,想派兵助魏攻楚,魏安釐王不太情愿,因为这样一来,魏国部队的后面,就有了一支数量庞大的秦国监军,倘若魏国攻楚不利,秦国到底打谁还是个未知数,但以魏安釐王的智商,抓拍脑袋也想不出拒绝秦国的理由,只好违心同意秦国要求。于是秦国与魏国合兵一处,攻打楚国。

始皇帝派兵协助魏国攻楚,一方面可以了解魏国军队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魏国去试探楚国的能力,巧妙的计划只有碰到能完美实施计划的人才能成为成功,可惜这次始皇帝没有用到这样的人才,最起码这次伐楚行动的秦军总指挥辛梧不是,由于辛梧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最终导致这场战争惨淡收场。

秦国大将辛梧这次派到楚国战场上担任伐楚的秦军指挥,明眼人都知道是让他镀金来了,这样的只赚不赔的买卖实在太难得了,本来秦国的作战目标是静观其变,伺机而动,力争在秦国努力下让楚、魏两败俱伤,而辛梧要扮演的就是渔翁的角色,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都能砸到辛梧头上,不能不说他是个幸运儿。

听说秦、魏联合伐楚,楚国令尹李园没有惊慌失措,根据他多年阴谋诡计的经验,他想出来利诱秦国总指挥辛梧的办法来解决危机。李园亲自出马,化装成楚国说客,以秦将井忌为鉴,提醒辛梧如果秦军得胜,秦、楚修好之后辛梧肯定性命难保。出于同情心和好事做到底的考虑,李园为辛梧设计了按兵不动的妙计。

辛梧采纳楚国好心人的建议,迟迟按兵不动,直到半年后才发兵攻楚。为楚国争取到了组织防御的时间,楚国也因此暂时免遭了灭国的危险。李园凭借阴谋诡计,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楚国的命运,成为楚国有胆有谋的不世之臣。最可怜的是辛梧,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名将的序列,却被李园硬生生地拉回地狱。

纵观战国大局,唯有秦国独好,始皇帝摆平了魏、楚、燕等国的各项事宜后,又把目光对准了赵国,由于地缘政治的需要再加上赵国自身能力的缺陷,始皇帝打算把赵国当作他统一六国的突破口。公元前234年,始皇帝任命大将桓齮为灭赵总指挥,正式出兵伐赵,桓齮也意识到了领导的决心,他发誓不破赵国终不回。

赵国平时疏于军队建设,外围防守松懈,面对秦国攻击,毫无还手之力,桓齮大军长驱直入,一路攻城略地来到赵国北大门武城,没想到在武城遇到了赵将扈辄率领十万大军的支援。听到赵军数量,桓齮开始有点小紧张,但几天之后他就明白了,原来赵军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赵将扈辄根本就无回天之力。

赵王迁在危难关头派贪生怕死的扈辄去抵挡秦国进攻,国家生死存亡任用庸才,难道是赵王迁被秦国进攻吓傻了?扈辄这样胆小如鼠的将领赵王迁都能用,是因为赵王迁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在赵国对抗秦将领的任命上,不是以能力的大小作为考量的,而是以谁能听赵王迁的话做标准的,这也跟赵国政局有关。

赵王迁接替老爸坐上赵王位置后,一直地位不稳,因为赵王迁本不是赵国法定继承人,因他老妈受宠赵悼襄王废长立幼,他才有今天,所以很多人不服气,赵王迁本人能力不大,但吃喝嫖赌抽样样俱全,对国家政事却不闻不问,是当时国际闻名的昏君形象代言人,赵国上下早传出欲用哥哥赵嘉取而代之。

赵王迁在国内地位不稳,国内的那些老臣对他的态度也不热不冷,没办法他只有努力培养自己的班底,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当这些人取得成绩后,可以增加他治国的威望。出于这样的目的,在这次抵挡秦国进军中,赵王迁放弃庞煖这样的大将不用,而是选择了扈辄率军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