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5)(第2/5页)

在国际社会,燕国给自己国家定位于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燕国甘愿被各位老大们当枪使,这样可以因成为大国间互相牵制的棋子而受到重视。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秦国逐渐一支独大,没有国家可以和他抗衡了,燕国也就失去了在左右逢源中谋求利益的机会,这样燕国的生存空间也就越来越小了。

在历史上,秦国就对自己的邻居赵国很感兴趣,根据地缘政治学理论,一直梦想雄霸天下的秦国发现,只要吞并了赵国,秦国就能实现北接燕国,东至齐国,中围韩、魏,南通楚国,这对秦国的雄图大业非常重要,这是这个原因,秦、赵多次开战,赵国虽屡屡失败,可赵国也是大国,想彻底消灭还要费一番功夫。

秦国想灭掉赵国,于是就派人与燕国联系,目的为保持远交近攻。赵国看透了秦国的计谋,就直接派人去秦国谈判,承诺只要秦国不欺负赵国,赵国愿自费对燕开战,战后利益全部归秦国所有。有这等好事,始皇帝如果不答应真是脑子进水,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燕国成了两国交易的牺牲品。

公元前236年,赵国迫于无奈,武力进攻燕国。为了师出有名,赵国再次喊出了雪“邯郸被围之耻”的口号,由于这次又兼顾着吞燕奉秦的使命,赵军的战斗力格外高涨,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拿下了燕国的貍城和阳城,根据协议规定,赵国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把从燕国掠夺来的物资献给秦国。

客观地说,赵国攻打燕国的目的并不是那么单纯,他除了想通过这一手段阻止秦国对赵国的攻击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燕国的战争,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从而发展壮大赵国的力量,甚至把战利品献给秦国也是为了迷惑秦国的一个举动,他的最终目的是灭掉燕国之后和秦国进行一场大决战。

燕国糊里糊涂地受到了赵国的进攻,一直到赵国军队开到燕国国内,燕国也没明白过来,本来是秦国和燕国联合攻打赵国,怎么又变成赵国攻击自己了,看来国际形势实在是变化万端、风云莫测。但既然别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还得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才对,燕国想来想去又将目光对准了秦国老大哥。

燕国准备派人到秦国寻求帮助,却找不到去秦国的合适路径,借道韩、魏吧,韩赵魏本身是一家,人家也不让,想来想去要去秦国只剩下赵国这一条,燕国的使团只好顶风作案,取道赵国,结果赵国以非法入境罪扣留了燕国使者。

面对去找秦国求援的燕国使者,赵悼襄王当然不会让他们再去秦国,他以邀请使者团在赵国旅游为借口,留下了使者,有理又不失感情。可燕国使者发扬苏秦遗风,一顿忽悠,阐述了如不放人就会破坏秦、赵联盟的悖论,赵悼襄王脑子本来不太好使,这些悖论让他更迷糊了,于是他迷迷糊糊地放燕使去了秦国。

燕国使者既然能忽悠赵国放行,当然也能忽悠秦国出兵攻赵。始皇帝和燕使会晤之后,认清形势,发觉让赵国攻燕其实是中了赵国的圈套,只能在此时和燕国两面夹击攻击赵国才是上上之策。秦国出于自身利益,再次单方面撕毁协议,派出两路大军,互为掎角之势,浩浩荡荡地杀向赵国。

秦国派王翦、杨端从西路进发,桓齮从南路进攻,两路大军齐头并进,进攻赵国。对于这些大将来说,去赵国打仗是熟门熟路,而且对赵国的兵力部署、战术应用、人员素质都一清二楚,仗打起来那是相当轻松,很快攻取了赵国九座城池。

首都邯郸告急,正在燕国大肆抢掠的赵将庞煖急忙调转马头,回国救援,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秦军已经将赵国南部的广阔平原变成了秦国新的军事基地,这就意味着秦国彻底切断了赵国同魏、韩的联系,而秦军的后勤补给完全可以依靠赵国供给,赵国首都邯郸再也无险可守,变成一座孤城。

不管赵悼襄王的能力如何,要论自觉性,他还是素质较高的,当他看到祖宗的江山将要败在自己手中,自觉地两腿一蹬,到阴间找祖宗谢罪去了。这可愁坏了他儿子赵幽缪王,老爸把祖宗基业传给了自己,可传下来的是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看来自己注定要做老爸的替死鬼,承担起亡国之君的罪名。

赵王迁史称赵幽缪王,他是真正的受命于危难之中,以前多次申请担任赵王职位,都被老爸骂得狗血喷头,这次眼看秦军将要打到邯郸,老爸才让位。不过赵王迁还是暂时保住了祖宗基业,因为秦国考虑到赵国掌门人刚刚上任,赶尽杀绝有损名声,再说秦国在南方还有事需要处理。

公元前235年,魏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起因还是秦国,魏国景湣王是个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教训的有心人,秦国攻赵之后,他实地参观了赵国的惨样,魏景湣王认为赵国的失败在于没能早点吞并燕国,魏国目前如果要不重蹈赵国覆辙,就应该及早下手吞并楚国,建立起一片抗秦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