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2)(第3/5页)

通过和匈奴的一场大战,赵国守边总司令李牧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并得到了领导赵悼襄王的信任。赵悼襄王任命李牧为赵国国防部长,主要负责艰苦的抗秦事业。可惜的是李牧虽然军事才能出众,可赵国此时政治环境也很复杂,李牧不仅要面对秦国的压力,还要经受赵国内部排挤打压,日子很不如意。

公元前243年正月,春节刚过,万象更新,秦国的粮仓也更新过了,空空如也,为了能填饱肚子,始皇帝过完年就又把部队都派出国吃饭了。不是嬴政吝啬,而是秦国的军队人数的确太多,每日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别说国内有了饥荒,就算风调雨顺,嬴政也准备严格厉行节约,让邻国帮自己养活军队了。

始皇帝嬴政独创了以战养战的政策,这可忙坏了蒙骜,他又兼任起了秦国农业部长一职,专门负责解决秦军的温饱问题。他理解领导的意图,这么做既可以锻炼军队,增强战斗力,又可以缓解国家的供给压力。于是他带领着大军瞅准目标,一举攻占了魏国的两座城池,一分钱不花解决了温饱问题。

尽管蒙骜解决了秦国军队的温饱,但秦国国内还是粮食供应短缺,也怪秦国流年不利,本身劳力不足粮食就不够,现在又闹了蝗灾,蝗虫吃了老百姓的粮食作物,可老百姓再气愤也不能吃蝗虫,秦国陷入了空前的粮食危机。

秦国饱受蝗灾,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始皇帝曾签发一道命令:“谁能交粮1000石,就授爵一级。”大灾之年,国家一般都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秦国反而向老百姓征集粮食,不是始皇帝饿得神志不清了,而是国库实在没粮。

大灾之年坐以待毙不太符合始皇帝的性格,他在饥饿中顿悟,匈奴常年缺粮,但国家仍然正常运转,靠得不就是做无本买卖吗?既然军队已经探索以战养战的新思路,能不能把以战养战升级成以战养国呢?知难行易,始皇帝马上召开常委会议,常委通过表决,一致同意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去别国运粮是上上策。

国内遭受蝗灾,领导都饿得不行,正在魏国抢夺粮食的秦将蒙骜也在考虑为领导分忧之法,正在此时,他收到了始皇帝的最高指示:“国内缺粮,秦国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有的秦国士兵应以大力抢粮为目的,奋勇前进。”蒙骜在士兵面前手拿秦王诏书,拼命煽情,士兵中很快传出为秦王去抢粮的吼声。

蒙骜得到了秦王“以抢夺粮食为最高目标”的指示后,迅速率领抢夺心切的秦军,继续进攻魏国,一举攻下了魏国的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等二十城,然后不顾当地群众意愿,强行把那里规划为秦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于是这里的粮啊、猪啊、羊啊送到了秦国去,秦国国内粮食危机得到缓解。

秦国的肆意扩张,早就引起了各国的不满,尤其是这次秦国不顾国际法的规定,为了从别国口中抢夺粮食,不断侵占别国地盘,这对其他国家的尊严是一种挑衅,引起很多国家不满,就连一向爱好和平、危机感较差的楚国,也觉得秦国实在太过分了,于是楚国名流春申君想给秦国点颜色看看。

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一直以来,他在楚国的地位都饱受争议。楚国的愤青经常发表文章,指责他欺世盗名,欺负老实的楚考烈王,更是有人故意攻击春申君,毫不客气地说,楚国的衰弱是他一手造成的,春申君必须做出解释。文章认为秦国势力之所以越来越大完全由于楚国,而楚国病根在春申君。

面对自己在国内的舆论压力,春申君受到信陵君的启发,上次信陵君组织五国联军,成功打击了秦国的有生力量,自己作为国际名流,同样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和军事才能,何不再次组织联合国军联合抗秦?这样既能用联军的力量,打击秦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又减轻自己在国内饱受的舆论压力。

春申君不愧为国际明星,号召力那是一呼百应,在他的邀请之下,赵、魏、燕、韩四国都纷纷出兵响应,联合国军正式成立,春申君众望所归,被顺利推举为联合国军的总司令。在春申君的提名之下,通过联军军事委员会的认证,赵国的将领庞煖光荣的被选举为作战总指挥,率领五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秦国。

公元前241年,常年和秦国死掐的五国联军再度联手,楚国春申君出任总司令,由于有了之前胜利的经验,五国联军直接打到了函谷关前。可能是想起当年的骁勇,联军从上到下表现得相当浮躁,竟然犯兵法之大忌,派赵将庞煖当先锋,率领精锐部队,孤军深入到秦国腹地,结果被秦国打败。

春申君组织五国抗秦,却坚决不担任总指挥,不是他厌恶权力和名声,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一方面他有自知之明,自己连楚国都玩不转,像这种国际联合作战更别提了,另一方面他知道一旦自己担任总指挥,为了服众,必须要让楚国的将士带头拼命冲锋,而委任赵将庞煖,就可以让赵国的士兵去打头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