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1)(第3/5页)

在领导秦庄襄王爱好战争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公元前248年,军事新星蒙骜再次率军出征,这次问候的对象是秦国的老对手赵国。赵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围之后,不问时事埋头发展经济,经过了几年的喘息,国力、军备等方面都有所恢复。好了伤疤容易忘了疼,蒙骜这次要给赵国再添新伤。

赵成王是个不安分的人,赵国经过几年的国内经济改革,国力慢慢强盛之后,就怀念起以前赵国作为超级大国时的风光了。赵成王制订了一个超楚赶秦的计划,准备重塑赵国的国际形象。碰巧当时魏国和燕国正在打仗,鉴于以前和燕国有点小矛盾,赵成王发布军事动员令,命令赵军协同魏国去攻打燕国。

赵国派遣老将廉颇率军和魏国一起欺负燕国,弱小的燕国无计可施,很快首都又被廉颇围了起来。听到廉颇大胜,赵成王很高兴,看了赵国又能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了,高兴之余他在没有燕国参与的情况下,自行制定赵、燕两国的双边协议,并草拟赔款数额,指定割让的土地范围,准备拿到燕国逼迫燕王签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赵成王正在做着打败燕国后大肆搜刮不义之财的美梦时,听到蒙骜进攻赵国的消息,赵成王当时就晕了。当时廉颇带兵出征,赵国主力部队都在燕、赵、魏的战场上,国内布防空虚。蒙骜抓住机遇,一举攻克赵国37座城池,刚刚恢复元气的赵国又遭到了历史上最沉痛的打击。

秦国军事专家蒙骜非常善于推理,打败赵国后,他运用同一理论,结合魏国也在和燕国搞军事演习的事实,得出了魏国目前国内同样空虚的结论。蒙骜携胜利之威,剑锋一转又对魏国发动了军事突袭行动,接连攻克了魏国的高都和汲。这场针对赵国和魏国的战争以秦国全胜而告终,这场战争也成就了蒙骜的军事辉煌。

面对秦国的进攻,赵、魏两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白起在,肯定会继续扩大战果,所以白起因被领导猜忌而死。可惜这场战事的将领是蒙骜,他显然政治天分不错,他很明白一个下属的价值不在于怎么向领导展示,而在于怎么被领导利用。为了不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领导的必杀录中,他及时结束了这场战争。

蒙骜出于对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的考虑,在还没有完全摧毁赵国和魏国的军事实力的情况下,停止了军事行为。他这么做虽然避免了功高震主而被领导猜忌,但从战国大局来看,他这么做给了其他诸侯国凝聚力量反击的机会,出于对秦国的恐惧,国际军事联盟又一次组织起来,最终导致秦国一场大败。

在职场上有这么一种人,工作没别人忙,活的却比别人长,秦国大将王龁就是这样的人。说他有能力可他每次都做白起的跟班小弟,而白起死后给了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也没折腾出什么大事;说他没能力吧,他却能历经秦国四代而不衰,深受领导和同志们好评。应该说以王龁为代表的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在战国军事界,王龁称不上什么名将,但却绝对是一位宿将。公元前247年,王龁独率大军侵略韩国,倒也顺风顺水,战胜后还在韩国建立了太原郡,应该说这次是王龁超越白起、扬名军界的绝佳机会,遗憾的是秦庄襄王把他紧急召回。当然王龁并不是因受秦庄襄王的猜忌被召回的,而是国内后院起火,不得不回。

王龁从前线匆忙返回是受了魏王的牵连,平白无故受到以蒙骜为首的秦国恐怖分子的攻打,魏安釐王不干了,本身他就是个小心眼的人,又碰到这种无来由的吃亏事,他怎能咽下这口恶气,在没有合适的发泄途径的情况下,他秘密策划了报复秦国的军事打击行动。并不计前嫌邀请移民赵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加盟。

信陵君魏无忌为了解救赵国邯郸之围,曾经偷魏王的兵符并且制造人命案,邯郸之围解除后,他怕被魏国起诉通敌卖国罪,一直滞留赵国,因此信陵君收到魏安釐王请他回国的消息时,他很动摇,自己无奈之下对魏国做出了不忠不义之事,如果回国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江东父老呢!

在到底回不回国这个问题上信陵君很纠结,他的门客薛公、毛公看出了主人的纠结所在,就利用民族大义对他说服教育:“国家目前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旦秦国攻破了魏都大梁,你们的祖坟都会被刨,那时候要脸面还有用么?”信陵君解开了心结,顺利回国。魏安釐王不计前嫌任命信陵君为国防部长,筹备攻秦。

这次受魏王委托,信陵君再次组织国际纵队攻秦。信陵君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凭借他的国际影响力和在魏国的工作性质,在发出他亲笔签名的攻秦邀请函之后不久,各国反响强烈,纷纷表示对信陵君以前的糊涂举动表示理解,现在一定要齐心协力攻打秦国,为表现诚意,楚、韩、燕、赵四国立马派来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