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3)(第3/6页)

出于对白起的妒忌之心,长平之战后范雎通过自己对领导秦昭襄王的影响力,成功陷害了白起,致使白起含恨而死。自以为聪明的范雎其实根本没有看透白起死亡的真正原因,就在范雎还在为竞争对手的死而高兴的时候,范雎做梦也没有想到,同样的命运也落在了他身上,秦昭襄王马上要向他举起屠刀。

白起死后,秦昭襄王仍旧按照白起的作战方案,继续进攻赵国,最后对赵国首都邯郸实施了包围战。包围邯郸后,由于王龁攻城不利,范雎就向领导秦昭襄王推荐好哥们郑安平为将。郑安平是魏国人,也是当时的名将,当年范雎落难,无奈从厕所里逃生后,就是郑安平容留了他。

范雎打着为国选才的幌子推荐郑安平为包围邯郸的秦军总司令,其实范雎是有私心的,把郑安平推上秦国第一武将的宝座,那么他们哥俩在秦国一文一武,可以共葆福贵。谁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安平本身在军队过着高级将领的安逸生活,范雎硬要他去争取进步,结果害得郑安平丢了性命。

郑安平通过范雎的推荐到邯郸前线任总司令,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他连一把火都没烧就被赵国外援春申君、信陵君分割包围了。原来围攻邯郸的秦军,大都是白起的旧将,由于白起威望尚存,这帮将士早就看范雎不顺眼了,现在郑安平打着范雎的旗号来上任,更是激起了军愤,军队都不听他的调度,不大败仗才怪。

由于在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之战中王龁作战不力,总司令换成了郑安平,谁知他刚上任就被赵国援军包围,郑安平是个软骨头,为了保住小命,就带队投降了,树倒猢狲散,剩下的几支秦军也都被逐一消灭。郑安平做这种丢国家面子的事,在秦国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本着惩前毖后的目的,郑安平依法被诛九族。

秦国在攻赵的关键时期吃了败仗,国际形象受损,但秦昭襄王在愤怒之余,却还有些高兴。不用怀疑是他因战败导致失心疯,他欣慰的是这次失败把白起的忠实崇拜者全部借外人之手除了。按照责任倒查的原则,前线总司令是范雎推荐的人,如果追究起来,范雎有举荐不当的责任,可一向嫉恶如仇的秦昭襄王却没有处分范雎。

哥们郑安平战败投降,作为举荐人范雎却没有受到处理,这让范雎产生了一种错觉,秦昭襄王是离不开自己的。其实范雎想错了,秦昭襄王不是不处分他,而是故意饶了他,他需时间来搜集范雎更多的罪证,所以暂时由着范雎折腾,这就是传说中的欲擒故纵,等找到足以治范雎死罪的证据的时候,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置范雎于死地。

哥们义气严重的范雎安排许多亲朋好友在政府任职,河东郡守王稽也是其中之一。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被指控通敌卖国,秦昭襄王在没有走司法程序的情况下就直接处死王稽。秦昭襄王不会放过这次铲除范雎的良机,他当众点名责问范雎为什么他推荐的人都犯这种叛国罪,是不是和他个人动机有关系。

范雎经手的人事安排两起都以叛国罪被起诉,这关系到对国家的忠诚问题。在舆论和秦昭襄王的强大压力下,他赶紧以退为进主动辞职,想用自责逃避死刑。秦昭襄王为了等到这一天费尽了心机,能让范雎这么蒙混过关么?于是在范雎回老家的路上,一出悲剧重新上演,范雎被赐毒酒一杯。

客观的说,范雎很有才,他来到秦国后忠心耿耿辅佐秦昭襄王,为领导出了很多很实用的点子,秦昭襄王能在政治斗争中站稳脚跟,范雎居功至伟。但范雎在百忙之中忽略了急流勇退这个词语,最终落得和文种、伍子胥一样的惨淡收场。

或许聪明的范雎早就想到有被秦昭襄王抛弃的那一天,但他还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对秦昭襄王贡献很大,老领导老了,他的儿子将更需要他的辅佐,秦国未来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他。他错了,正是因为安国君的无能,老领导秦昭襄王才不会留下这位有着聪明头脑的重臣。

在纷乱的战国时期,除了那些整日喊打喊杀的国家整日忙碌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存在着无数的奇人奇事,这就是弱小的卫国,公元前254年,即秦昭襄王五十三年魏安釐王杀死卫怀君,卫又一次亡国。但到始皇帝统一天下,卫国还在弱弱的存在着。

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战国七雄尚且面临生存危机,卫国作为一个弹丸大小的诸侯国,却过着非常惬意的小日子,当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秘密武器,而是因为它太弱小了,小到其他国家都不好意思去攻打它。弱小的卫国是幸运的,它的幸运开了中国历朝历代之先河;它的兴亡,在中国历史也是非常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