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3)(第2/6页)

周王室衰微以后,一些诸侯国开始觊觎九鼎。他们以为,如果得到此物,就能挟天子而号令天下,称霸、称王,这种不谋而合的统一看法也给他们带来了常年征战相互争夺的局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饮马黄河。周定王派使者去慰劳,楚庄王竟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流露出取而代之的意图。“问鼎”一词由此出现,其霸气之意也自然流露得淋漓尽致。

其实楚庄王大可不必为问鼎一事感到自己做得过分,因为他也就是随口问问,过过嘴瘾罢了,而秦国却喜欢实在的。在此次夺得九鼎之前,秦国就觊觎这九只鼎很久了,每次去周王室那里叙旧、旅游,参观九鼎都是必有项目之一。有次,秦王实在按捺不住跑到周老哥那里,好话说尽,连哄带骗,周王室仍然不答应给他。

秦国看到仅凭威逼利诱实在不能把九鼎占为己有,于是在无望之下,性格急躁的秦王顿时起了动粗的念头,想用武力抢夺。周王室连忙向齐求救,没办法,自己实力不强只能低头求人了。齐兵出、秦兵退。可是周王室万万没想到,这只是引来了另一只狼而已。

齐王帮周王室保住了九鼎,没想到齐国也是无利不早起,提出了和秦国一样的要求:想要九鼎。周遂派颜率到齐国忽悠齐王。颜率说:“您老大哥既然说要九鼎,我本应该双手奉上,但是要把九鼎送来,必然得经过魏国或楚国。魏国、楚国那群鼠辈要是知道这事儿肯定想都不想就把它截去。”同时周天子又忽悠齐国说九鼎要81万人才能拉动,齐王暂时搁置了要九鼎的念头。

姬延投降秦国后,秦昭襄王没有亏待这位昔日的领导,封姬延为周公,至此东周王朝正式宣告灭亡。自古以来,亡国之君大都会遭人唾弃,不过姬延跟夏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商王朝最后一任君主殷纣相比,境况还是不错的,他最起码没有落个暴君的恶名。周王朝虽然毁于他手,但他没有理由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公元前242年,已经老迈的西周公周赧王眼睛一闭不睁。赧王一挂,名义上的周朝天子也算是彻底没了。又过7年,即公元前249年,子承父业的秦庄王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就是发兵将东周灭亡。至此,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姬姓周王朝在存在了800多年后,灰飞烟灭,彻底结束了历史使命。

历史之所以能够引人注目,除了它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之外,还因为历史中有着无数的巧合,给人留下奇妙的想象空间。公元前256年,东周王朝投降秦国,大秦皇朝一统天下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在一个叫沛县的小地方,一个叫刘邦的婴儿也呱呱落地,大秦皇朝还没有建立,历史老人已经为他选择好了掘墓人。

周朝灭亡之后,九鼎被拉到了秦都,不过一点儿都不像颜率说的需要81万人才能拉得动。此时坐在大殿上的秦王一阵的洋洋得意,几代人未竟的事业在自己手上成了现实。获得九鼎的秦国更是空前的自信,可以说气焰上又嚣张了数倍,九鼎在手,以后再发生战争,攻打谁、怎么打都是名正言顺的。

九鼎的获得,显示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对于秦国独持九鼎,各大国虽然不服气但也是敢怒不敢言,很快一向欺软怕硬的各诸侯国君主心中有了默契,争先恐后地派出专使到秦国祝贺。对于这件事,一向自大自满的秦国特别记载在自己家的发家史里,成语“天下来宾”就是从这儿得来的。

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九鼎后的秦国野心越来越大,在争取早日实现统一宏伟蓝图面前,其他阿谀奉承之类的这些缓兵之计已经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了。秦国之所以能在六国中脱颖而出,除了他军事实力强大之外,和他们有着冷静的头脑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得到九鼎的秦国并没有裹足不前,最起码侵略还是要继续。

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的一天,秦昭襄王坐在王宫内,浮想联翩,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自己做了秦国君主这么多年,对内重新梳理、整合,扫除各种政治障碍,对外实行军事扩张,打击一切可能威胁秦国的势力,几十年间秦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版图不断扩大,几乎为子孙一统天下扫平了所有障碍。

秦昭襄王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明白自己已经老了,客观规律告诉他总有一天国家的权力要交给接班人安国君,可儿子安国君好色荒淫,没有足够的威信和能力统治国家。为了江山的稳固,为了秦国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秦昭襄王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一直在清理对秦国有潜在威胁的人和事。

为了让儿子能轻松接管秦国政权,秦昭襄王一直在清扫有可能威胁国家的政治流氓。白起是第一个被清除的对象,他的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白起是第一个,绝不是最后一个,就在白起在阎王面前哀叹秦昭襄王对自己不公时,没想到很快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老对手范雎也到阎王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