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1)(第2/6页)

战场上赵国军民人数虽少,装备较差,但凭借坚强的战斗意志,发扬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坚持战斗的优良传统,拼命坚守邯郸。战斗持续了一个月,秦国士兵死亡人数高达数万并有五名校官级别的将领丧命,而邯郸城却没有攻下。

秦国看到赵国的奋起,对赵国是刮目相看,但没人能够阻挡秦国前进的脚步,一贯对自己的军事实力很有信心的秦国坚信攻占邯郸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秦国看到赵国负隅顽抗时,就增强了攻势,然而赵国虽然处于劣势,苦苦支撑,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秦国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攻下邯郸,于是战场暂时陷入僵局。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世界是个有机的整体,万事万物都有着内在的联系。白起不懂哲学,当然也没有想到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然而深通哲学之道的秦昭襄王理论联系实际,把“邯郸攻坚战”和白起又一次联系在了一起,最终因为这件事解决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危机,虽然这种解决的方式是以白起丢掉性命为代价的。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怕白起再立新功,功高震主,便把他从前线招了回来,虽工资照发但免去军权,没了往日的威风,白起算是暂时退居二线。秦昭襄王本以为安顿好了白起,他可以放心大胆地攻打赵国,建立不朽功业了,谁料想,虽然围困了赵国首都,但战况和当时预期相差甚远,于是他又想起了白起。

这次邯郸攻坚战打响的时候,白起正在家里悠闲地撰写回忆录。作为一名驰骋战场多年的将军,在写作之余白起也时刻关注着前方战况,虽然将赵国的首都都包了饺子,却长时间不能搞定赵国,反而秦军损兵折将的情况越演越烈。白起叹了口气,王陵还是年轻,缺乏经验呐!

战争久拖不下,秦王才发现白起还真是有才,没有他打仗还真是搞不定。为了打赢“邯郸攻坚战”秦昭襄派人正式传达了准备换白起做围攻邯郸部队的总司令的愿望。去请白起出战,由于白起憎恨秦王忘恩负义的行为,对于秦王的再次起复命令,他坚决表示自己由于很长时间没上战场,武功尽失不能胜任。

虽然白起对秦昭襄王的这道军令不感兴趣,不过出于对祖国的忠心以及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他还是说了一些对秦王感谢的话。不过秦王要的不是这些,他无奈又让范雎去请白起。

范雎亲自跑到白起家告诉秦王想重新返聘白起的愿望,但遭到白起拒绝。范雎没有生气,因为他感觉到这是个好机会,便添油加醋地向秦王汇报,秦王怒了:寡人很给白起面子了,不要蹬鼻子上脸,不用这厮,照样能拿下赵国。于是让王龅代替王陵出战,谁知赵国军民拼死抵抗,秦军又遭大败。

秦王郁闷了,就算你白起真是传说中的战神,可我大秦人才济济,难道离了你白屠夫我们就只能吃带毛的猪肉了吗?越这么想,秦昭王越生气,就算你白起现在是神仙也不行了,是神仙不为我所用那就等于没用,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对不起,好的产品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别人用了我心里也不舒服。

在秦国将军眼中,白起是个不识时务的人。好不容易得到领导的关怀,让他官复原职,却坚决不从。其实白起坚持不肯重新担任秦军总司令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认为这场战争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白起虽然不肯重出江湖,进攻赵国,但怀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他特意给秦王分析战局:邯郸城墙坚固,易守难攻;赵国军民有着空前的民族凝聚力;秦军战况不佳,合纵抗秦组织会出兵援赵,手拉手抗秦;秦军远离本土,战线太长,如被敌人乘虚而入,国家危险。综合分析,秦国此战必败。

白起运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基本功,为领导秦昭襄王做了攻赵战果预报,认为秦国必败。可领导都不爱听实话,白起的金玉良言,秦昭襄王却认为是危言耸听。堂堂大秦,难道真没有人能打仗?既然请不动白起这尊神,秦昭襄王只好派将领王龁顶替王陵去攻赵。白起最终为自己的忠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得到秦昭襄王的召唤,王龁屁颠屁颠地去做了邯郸攻坚战的总司令。秦昭襄王五十年,八月,王龁率军强攻邯郸。一个月内,城没攻下秦军却死伤过半。看到攻赵秦军失利,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率领几十万大军,从东、南两个方向合围秦国,赵国也由邯郸城内发兵接应,秦军腹背受敌,被迫撤退。

独领风骚好多年的秦国在多国部队的围攻下,从赵国大败而回,赵国趁机收复了河东几百里的赵土。秦昭襄王气得吐血,听到秦国战败的消息,一向对国家忠心耿耿的白起却丝毫没有感到悲伤,反而因兴奋情绪失控发了几句无关痛痒的牢骚,牢骚太盛防肠断,白起没断肠却因此断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