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海战(第5/9页)

陈璘和邓子龙一杀进来,立刻就吸引了日军的注意——没办法,他们的船只太高大太醒目了,不由得不被人注意。岛津义弘认出这是明军的旗舰,立刻调动精锐部队前往围攻。现在明、朝最高指挥官的位置都过于靠前,都在日军的包围之中,只要能在联军水师剿灭日军之前把这两大巨头干掉,日军便还有可胜之机。

登时就有岛津家的武勇敢战之士聚拢到陈璘的旗舰四周,有胆子大的两个武士,居然凭着挠钩和绳索爬上甲板,挥舞着武士刀哇呀呀怪叫着冲了上去。陈璘的儿子陈九经距离他们登船的位置最近,一看不好,急忙上前阻拦,几下交锋被日本武士砍得浑身是血,但是他力战不退。旁边一个叫文炜的旗官情急之下抓起一根长戈冲了过来,隔着远远的把长戈一扫,两名武士抵挡不住,噗通噗通两声,都被扫到海中,眼看活不成了。陈九经这才算捡回一条性命。

这个甲板上的小插曲陈璘并不知道,这时候的他已经顾不上管自己儿子了。他看到日军许多战船围拢过来,下达了第一个命令:把船锚抛下去,让旗舰停在水中,然后下达了第二个命令:集中舰炮和虎蹲炮对靠近的日舰猛烈轰击。

陈璘是一名优秀的水战指挥官,他很清楚明舰与日舰的优劣。停船作战,有两个好处:一是静止的船身可以提高舰炮的命中率,有效杀伤敌人;二是能多吸引一些敌人过来,为李舜臣减压。

至于日军的近战威胁,陈璘不是特别在意。明军舰船比日军高出数米,日军无论攀爬还是铁炮射击,都是仰攻,只要防御得法,敌人根本攻不上来。事实上,一艘静止的明军大舰,差不多就是一个海上固定城塞,无比坚固。

很快这条停锚的大舰就吸引了许多日舰,他们好似闻到蜜糖的蚂蚁一样汹涌而至。有些船走到一半就被炮火打沉,但更多的战船不屈不挠地冲过来,大量铁炮兵站在甲板上,噼里啪啦地对着旗舰猛烈开枪,弹丸如雨般飞过半空,嵌入大船的船体。

这时候,陈璘下达了第三个命令:“所有甲板上的战斗人员每人一柄长枪,在船舷两侧的挨牌下伏低身子等好。”日军射击了一阵,发现铁炮虽然无法对船体造成伤害,但却把明军在甲板上的人都赶跑了,机不可失,立刻就有数百名倭寇坐着小船,朝着旗舰攀爬而上。

当他们刚刚在船舷上冒头的时候,明军长枪兵突然一齐站起来,用手中长枪把毫无防备的日军士兵戳下海去,然后迅速矮下身子去,躲避下一阵的枪林弹雨。

这个战法很简单,可日本人就是干瞪眼无法破解。明舰太高了,日本人喜欢的跳船攻击在这里无法发挥威力,只能攀爬——攀爬需要两只手,而且还得防备船身上密密麻麻七八寸长的钉钩——等爬到船边,明军的长枪就递过来了,只需轻轻一戳,就能干掉这些双手抠住边缘的倭寇。

如此重复了数次,明军长枪兵干掉了千余名试图登船的日军,断肢人头掉了一地,没有再让一个日本士兵踏上甲板。

现在观音浦内外变成了一锅东北大乱炖。在外围,优势兵力的明、朝联军围着日本人穷追猛打,力求打开局面;而在浦内的岛津舰队,则围着陈璘和李舜臣舍生忘死地强攻,抢在自己灭亡之前干掉敌指挥官。

陈璘镇定自若地指挥着旗舰,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硬生生扛了日军战舰的数十次围攻,而且用舰炮轰沉了数十艘。岛津舰队以优势兵力如此疯狂地进攻,明军依然是岿然不动,这让所有日军心中都闪过一丝绝望的念头:铁炮打不动,步兵又爬不上去,这仗怎么打?

他们不知道,陈璘却知道。

陈璘酣战良久,抬头望了望远处邓子龙的三条大船神神秘秘地接近,大喜过望,随即下达了第四个命令:拔锚后撤,全体撤下甲板。

怎么?不打了?

不是不打了,而是真正的大杀着来了。

远处冲来的那些船上,每个士兵手里都握着一把奇怪的武器。这是铜制的一个大圆筒,筒前有口,筒后有一个推柄,看起来就像是一把简陋的山寨水枪。

不过那不叫水枪,而是叫喷筒;它喷的也不是水,而是猛火油,也就是石油。

明代火器充满了奇思妙想,很多都已经有了现代武器的影子。明军有一种武器,叫做猛火油柜,就是一个大铜柜子,里面架着数根直筒,侧面是注油孔,后面还有一个推进活塞。使用的时候,把石油倒进油孔,推动活塞,石油就会先从直筒里喷出,经过药楼时被火药点燃,变成一条喷射状火舌去打击敌人,是一件很牛逼的守城利器。

猛火油柜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焰喷射器。后来明军根据这个原理,开发出了一系列便携式小型喷筒,有可以喷火焰的、有可以喷毒烟的,有的还可以两者都喷。此时陈璘带来的,就是其中一种喷火的喷筒。这玩意威力奇大,尤其适合拥挤海域的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