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六章 蔚山血战(上)(第5/7页)

一边说着,杨镐一边往下看,看着看着脸色就变了

就在左右两路大破日军的时候,中路军也取得了突破。中路军的先锋是游击茅国器、陈寅,他们都是南兵一系,麾下多是浙兵。这支部队在朝鲜战场上,还从来没让人失望过。在茅国器、陈寅的带领下,浙兵如同一把犀利无比的大刀,砍向岛山城下。

茅国器的浙兵实在太悍勇了,居然凭着一口锐气,仰攻突破了岛山城的三丸和二丸。

所谓的“丸”,其实就是曲轮的另外一种说法。日式城堡一般是由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等多层区域构成,每个区域都以弯曲狭长的回廊和城墙相隔。岛山城是梯郭式城堡,三丸呈楼梯式排布,越往里去地势越高。当敌人攻入三之丸或二之丸后,将被迫沿着曲轮前进,承受守军居高临下的打击,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防御结构。

联军对日式城堡并不熟悉,因此在记录里把这种城堡结构称为“三砦”或者“棚”,甚至“栅”,最后一个称呼是因为岛山城当时还没修建完,三丸的部分结构只来得及扎上一圈木栅。

茅国器和副将陈寅就是从木栅这里选择突破的,一举攻入三之丸,然后又撞入二之丸,干掉了六百多名试图逃进城中的日本鬼子。城头日军惊恐万状,纷纷把火力集中在这一侧。陈寅全无惧色,他就这么硬顶着弹矢横飞,朝着一之丸攻去。只要这一层打下来,岛山城的核心便会赤裸裸地暴露在明军面前。

陈寅立功了!陈寅不愧是一员勇将,他继承了南军的优良传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戚继光到俞大遒等一系列将领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就在这关键时刻,浙兵身后忽然当当响起了鸣金声。

鸣金,那是要撤退呀。这时候怎么能撤退呢?

茅国器莫名其妙地回头望去,看到一个传令兵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杨经略跟你说了,不可轻进,让你随便割点脑袋就赶紧撤回吧。

茅国器不是傻子,一琢磨,立刻就回过味来了。

问题就出在“陈寅立功了”这事上了。

南军的奋勇都被杨镐看在眼里。照这个打法,陈寅肯定能打到岛山城墙边,运气再好点,攻上城头也不是没可能。这是先登之功,值钱的很,怎么能让南军的人得到呢?李如梅怎么办?

于是杨镐下了这道命令,让茅国器撤回来。他怕浙兵不高兴,还好心地提醒他们割点首级算战功,算是个安慰奖。茅国器、陈寅虽然心中不平,但也没办法,谁让人家是经略呢?

浙兵冲在最前,他们一撤,其他诸路兵马也都纷纷撤了下去,城头日军大大松了一口气。这一天的仗就算是打完了,岛山城外防备尽失,联军倒也并非一无所得。杨镐对茅国器、陈寅勉励了几句,吩咐把他们的功劳记下来,算是认可了他们今日之奋战,然后安排李如梅所部营寨前移,明天好去抢一份头功回来。

杨镐还分出一部浙兵,让他们去守河滩,以防敌人从水路来援。

明军紧锣密鼓地忙活着分功的事,日本人可发了愁。到了晚上,加藤安政和浅野幸长一合计,觉得这么守下去肯定要完,得赶紧把城防情况告诉清正大人。浅野幸长把自己手底下人叫过来,问你们谁愿意冒死去报信?一个叫木村赖母的武士站出来,说我去!浅野大为高兴,亲自给他牵了一匹好马。

木村上了马,趁夜里偷偷出了城,凭借着出色的骑术楞是被他闯出了重围,一路狂奔去西生浦。到了西生浦,加藤清正一听这消息,当时就急了,起身就要走。他周围的幕僚都劝说敌人数量太多,寡不敌众,不如放弃蔚山,专心守机张与西生浦。加藤清正一口否决,说我出征之前,浅野长政嘱咐我,让我好好照顾幸长,如果我见死不救,回国怎么去见他爹?

他当即点齐五百兵马,背好粮食穿好铠甲,登上战船循太和江开赴岛山城。

十二月二十五日,联军开始对岛山城展开第二次攻击,

日军此时已经从昨天的混乱中恢复过来,守城比昨日有了法度,再加上岛山城本来就险峻难攻,联军一时间居然奈何不了他们。连战了半日,居然连二之丸都没有突破。《朝野记闻录》里记载,说日军“贼垒甚静暇,寂无人声,城上不设女墙,环四面为长廊,守兵悉在其内。外兵若至城下,则铳丸乱发如雨。”这是典型的日本式守城之法。

之前虽然日本人也困守过平壤,但平壤城是中式结构,日军不甚适应,以致漏洞百出。岛山之战,是日军第一次在熟悉的要塞地形中作战,防御力自然有了不少加成。而明、朝联军从来没正经打过倭城,对这种战法极不熟悉,以致死伤惨重,却进展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