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百代画圣(第2/3页)
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事实证明,吴道子同志因为名声太大,注定会再次引来上层人物的关注,只是这一次关注他的那个人,韦嗣立与之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因为这个人是李隆基。
开元二年(714年),李隆基下诏宣吴道子进宫,虽然吴道子内心十分不愿意再次被束缚,但皇帝的召见他还是不能不去,于是他背着画版只身来到了宫廷之中,从这一刻起一直到他去世为止,整整45年的时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宫廷,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宫廷画家。
进宫后的吴道子被李隆基赐名道玄,充任内教博士,吴道子再一次不用为生计而发愁了,但李隆基却为他下了一道死命令:在没有得到允许作画的命令时,自己不得擅自作画。
正是因为这个命令,使得吴道子很少有传世的作品能够保留下来,更无真迹传世,现今我们看到他的画作大多都是他早年漫游于长安、洛阳等地在寺庙里画的壁画。
当吴道子听到这个命令时,差点没昏过去,当年在韦嗣立府上时,环境已经十分宽松,他尚且感到十分压抑,如今皇帝陛下已经变相剥夺了他的作画权力,这在吴道子看来,比终结他的生命还要难受。
于是,在忍耐了些时日之后,吴道子终于向李隆基提出辞职,可惜在那个没有双向选择权利的时代,吴道子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取决于皇帝,他等来的结果是:有诏不许!
直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弄不明白李隆基可以允许大才子李白离开长安,为什么就和吴道子过不去,一个视绘画如自己生命的人,居然不能按照自己的才思去激情澎湃的创作,或许吴道子当时太过有名,甚至可以称的上是当时第一画家,李隆基这样做可能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占有欲。
当世第一画家,仅为我所有!在我看来,这或许是李隆基当时真实的想法。
吴道子的辞职没被批准,但他并不死心,此后几年的时间里,他三番五次的继续辞职,但每次都是被皇帝陛下拒绝,到最后他的辞职信干脆被李隆基扔进了垃圾桶里,进而石沉大海。
坦白的讲,李隆基虽然为吴道子下达了“非有诏不能画”的死命令,但他并没有让吴道子的画笔闲下来,要知道李隆基也是个热爱艺术的人,对于绘画艺术也有着近乎疯狂的热爱,他每隔几天就让吴道子为自己作画,从山川大河到飞禽走兽,从人物肖像到宫廷宴会,吴道子在李隆基的授意下,他的画笔犹如龙飞凤舞般,妙笔生花,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既好理于豪放之外。
除此之外,李隆基每次外出巡幸基本都会带着吴道子一同前往,尽量让他接受大自然的感召,去丰富他的创作灵感。
开元十二年李隆基封禅泰山时,吴道子陪同前往,回来的时候经过潞州(今山西长治),当人马走到金桥时,为本次封禅专门开辟的“御路”开始呈现曲折线状,李隆基一时间放眼望去,只见数百里间旌旗招展、羽卫整齐肃穆,不由得生出一种豪迈之情,他立即将他最看重的三位画家全部找来,这其中包括吴道子、韦无忝、陈闳。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李隆基进行了详细的分工,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
当画作绘成后,李隆基对吴道子所画的部分尤为赞叹,当时世人称之为“三绝”。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道子逐渐转变心态,他开始有意识的逐步适应宫廷这种受约束的生活,幸好李隆基始终没有让他的画笔停下来,事实证明,吴道子能够成为当时绘画领域第一人,绝不是吹牛,在宫廷束缚中他的画技依然能够不断精进,这本身就说明吴道子的天赋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比。
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吴道子居然成就了他一生的代表作品,这就是著名的《天王送子图》。
《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吴道子依据佛教著名经典《瑞应本起经》描写的释迦摩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所绘制的画作。
李唐王朝虽然崇尚道教,但因为其开放包容的胸怀,所以当时对佛教并不排斥,从李隆基为吴道子下的死命令来看,《天王送子图》应该是吴道子在李隆基的授意下所做。
这幅画作分为两段,第一段有两位骑着瑞兽之神奔驰而来,天王双手按膝,神态威严。随臣侍女态度安详,武将则欲拨剑以防不测。人物虽多,表情名异,一张一弛,很有节奏起伏。第二段是净饭王小心翼翼的抱着儿子,摩耶夫人紧随其后,人物身份、心理、形态刻画入微,很好地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