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内斗(第3/8页)

即使李渊不相信李建成谋反,但毕竟杨文幹是李建成的人,你的人造反,你难道不知道,我想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是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李建成如果真的造反,他为什么还敢到仁智宫表白自己,如果自己的表白李渊不买账呢?那岂不是白白送死!

其实,当时李渊没有杀掉李建成已经算是很客气了,因为大部分皇帝听到“谋反”两个字时,基本上都会出现头脑暂时短路的现象,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李渊能够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应该说表现得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我觉得,李建成如果真的谋反,是绝不可能亲自去仁智宫的。

通过上边的分析,使我更加倾向李建成是被人冤枉的。也许有人会问:冤枉李建成的人究竟是谁呢?大家先不要急,在揭晓答案之前,让我们继续追寻案情,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

为了调查整个事件的真实性,李渊决定让司农卿宇文颖急召杨文幹到仁智宫对质。在李渊看来,杨文幹是李建成的人,无论他是不是想谋反,太子现在在自己手中,杨文幹没有理由不听从自己召唤。

可是,就在宇文颖到了庆州,和杨文幹说明情况后,杨文幹立刻宣布起兵造反。这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现在太子已被皇帝所控制,杨文幹无论是否真的想造反,此刻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直接前往仁智宫,如此贸然的起兵不仅救不出太子,反而很有可能置太子于死地。

在当时来讲,杨文幹在遥远的庆州,在宇文颖没有到来之前,并不知道仁智宫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将仁智宫和杨文幹联系起来的人是宇文颖,那么宇文颖究竟对杨文幹说了什么?

据《资治通鉴》记载:宇文颖以情告之,文幹举兵反。这实在是个很模糊的记载,宇文颖究竟告诉了杨文幹什么“情”呢?在我看来,这个宇文颖很有问题,他很有可能就是冤枉李建成那个人的帮凶。

接下来的事情,相信不难推测,哪里有造反,哪里就有镇压!那么李渊派谁去镇压了呢?答案是:李世民。而且在李世民出兵之前,李渊答应只要李世民平定叛乱,回来之后就封他为太子。

很快,在李世民的指挥下,迅速平定了杨文幹叛乱,避免了一场浩劫。

写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已经看出来一些眉目。那就是在整个杨文幹造反事件中,李世民得到的好处无疑是最大的。

这种好处并不是物质上的好处,而是政治上的资本,想一想秦王李世民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平定了内部叛乱,而且还得到了皇帝封自己为太子的承诺,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世民来讲,无疑是最大的收益。

可以说,李世民已经十分接近太子的位置了。这不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吗?难道李世民的运气真的这么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真相

好了,就此揭开谜底吧。

虽然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依然相信接下来的叙述才是被历史掩盖的真相。

杨文幹造反事件是李世民精心设计的圈套。

如果要想彻底揭露李世民设计的这个圈套,一切一切我们还得从李建成给杨文幹运送盔甲说起。

运送盔甲这件事绝不是李建成为了准备谋反而做的事情,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杨文幹出于自身的需要,向李建成申请索要盔甲。

本来在唐代,没有皇帝的允许是不能私自运送武器装备的,包括盔甲作为太子的李建成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李建成还要这么做呢?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李渊和李建成的权力没有交接好的原因,至少是李渊对李建成在独立主持朝政期间应该行使哪些权力没有交代清楚。

也许在李建成看来,既然皇帝已经授权自己主持朝政,那么自己现在就是一名实习皇帝,而运送盔甲这点小事,自己还是有权力做主的。但是,李建成忽略了一点:你可以认为皇帝授权于你,但是你想到有人会利用这个机会兴风作浪吗?所以接下来,精明的李世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于是,为了夺取太子的地位,在李世民的脑海中开始酝酿一个栽赃陷害李建成的计划。如果仅仅向李渊告发李建成向杨文幹运送盔甲,显然力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将运送盔甲和造反联系起来,相信李渊绝对不会视而不见。问题的关键是由谁来告发呢?

李世民明白,这个任务如果由自己来完成,相信李渊一定不会相信,因为现在整个朝廷都知道自己和李建成的矛盾,自己亲自告状,不仅没人相信,也许还会落个诬陷诽谤罪而被严加处理。但是如果由太子的人告发太子,那么显然就比较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