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勤王之征(第5/6页)

相信以李渊、李世民在山西的地位,救出刘文静并不困难,不久刘文静顺利出狱。就这样,刘文静便成了李渊、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他将在晋阳起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介绍第二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刘弘基。

他本来是河中刺史,但是他后来的职业却变成了盗贼。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做“盗贼”这个工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刘弘基成为盗贼,是因为隋炀帝征辽东时,他没有凑够随军征辽东的盘缠,只能装疯卖傻私宰耕牛,故意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后来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碰巧来到太原,结交了李渊父子。

和刘文静一样,刘弘基也看中了李世民。

也许是因为和李世民比较投缘,哥们儿之间无话不谈,李世民给他的待遇是———吃住在一起,出门骑在一匹马上(出则连骑,入同卧起)。可见两个人好到什么程度。

刘弘基将在李渊问鼎长安的征途上立下汗马功劳。有人说他功劳第一,我相信。

接下来,请大家耐着性子,听我再介绍一位牛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唐俭,他的父亲和李渊曾经是同事,一起当过千牛备身。唐俭的名声非常好,因为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巧合的是,他也是看中了李世民(李世民可以成立一个粉丝团)。所以在李世民的引荐下,唐俭成为了李渊的心腹。

唐俭给李渊的建议是:开府库,南召豪杰,北抚突厥,东收燕赵,驱渡黄河,占据秦雍,汤、武之业可成。很有些诸葛亮未出茅庐,定天下计的感觉。

唐俭将在以后破刘武周、北击突厥中,展示出坚忍不拔的毅力。

人才,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需要他们的辅助,李渊也不例外。在隋末唐初的历史舞台上,并不缺少人才。只是有的成了英雄,有的成了盗寇。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好了,先介绍这三位人才吧。还有很多很多牛人,没有出场。不要着急,我们后边慢慢介绍。

就在李渊父子广泛延揽人才的时候,同时也迎来了第二个对手———农民起义军,甄翟儿的起义军。

PK甄翟儿

在写李渊PK甄翟儿之前,我想先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古代农民起义的本质是什么?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假如张三是一个古代的农民,他本有几亩自己的田地,然后春种秋收,定期向地主(朝廷)交赋税,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忽然有一天,朝廷说要增加赋税,因为某某地方闹了灾荒,国家要去赈灾。好!为了国家的利益,咱充当光荣纳税人。

忽然又有一天,朝廷要征粮,原因是朝廷要攻打某个国家,理由是这个国家不来朝贡。农民伯伯咬咬牙,好!支援前线。

可是没过多久,朝廷又要增加赋税,又要征粮,理由是皇帝大人要巡幸远游,需要银子。

什么?还让不让人活啊?我们也得吃饭啊!

如此一来二去,农民们可不干了。

怎么办?反他娘的!

天下土地多多的,我来当地主,凭什么受你压迫?

所以我认为古代农民起义的本质是:打倒剥削自己的阶级,然后成为剥削别人的阶级。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当然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那绝对可以写一篇五千多字的论文。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农民起义是为了争夺土地。在起义的过程中,如果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创造的物质利益,他们一辈子也享用不完的时候,他们还会坚持起义下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土地,准确地说是土地带来的收益。这就是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所以从陈胜、吴广开始,一直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虽然也有个别猛人成功一两次,例如朱元璋,但那只是特例。

我对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首领很是敬佩,但实际上历朝历代农民起义运动,就是一方争取地主阶级的地位,一方维护地主阶级的地位。李渊就是无数地主阶级中维护自身利益的一分子。

这次李渊的本职工作,就是镇压农民起义,虽然甄翟儿这个对手来得有些早,但是早来的对手,依然是对手。李渊必须面对。

甄翟儿是魏刀儿的部下,大业十一年(615),魏刀儿在上谷(今河北怀来)起义,自封“历山飞”。

大业十二年,甄翟儿率领两万人骚扰太原,首战告捷,隋将潘长文被杀。李渊得到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对李世民说了一句话:“历山王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要破历山王,先破甄翟儿!我的地盘,我做主!

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李渊带着宝贝儿子兼心腹爱将李世民与副留守王威前去镇压。双方注定有缘,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境内)不期而遇。只是李渊的兵少得可怜,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