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韬光养晦(第2/4页)

不可否认,李渊有很深的文化基础,但是理论还是要和实践相结合才有用。坦白地讲,年轻的李渊在这一方面还显得很稚嫩,让李渊深切地理解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是在一次朝堂议政时,长孙晟向隋文帝献上的一条锦囊妙计。

长孙晟,史书记载他“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经典案例:大破突厥。

长孙晟向隋文帝献计的时候,正是突厥准备大举进犯隋朝的时候。针对突厥人的进犯,隋文帝犯难了,因为有的人忽悠派兵讨伐,而有的人忽悠议和,并且两派争执不休。每到这个时候,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头疼,因为皇帝明白,无论是开战还是议和,这些朝堂公卿们都只是“嘴把式”。

唯有长孙晟既不忽悠立即派兵讨伐,也不忽悠立即议和,他主张利用突厥内部几位可汗之间的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使突厥内部互相残杀,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兴兵讨伐,一举攻克突厥。

隋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他知道这是解决突厥问题最好的方法。

站在朝堂之下的李渊听得也入了神,因为他知道长孙晟的计策就是鬼谷子所讲的“解仇斗郄”,以前他只是在书中看到过它的解释,而长孙晟很巧妙地将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长孙晟啊,你太有才了!”李渊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此之后,李渊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书中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由于李渊工作积极,利用书本上所学来的计谋“吧唧”隋文帝,所以没过多久,他就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这一次,他得到的是谯州(今安徽亳县)刺史的官职,这对于年轻的李渊来说,简直是少年得志。实践证明,“吧唧”领导是很重要的。

由于李渊在谯州颇有政绩,不久他又被调任陇(今陕西陇县)歧(陕西凤翔)刺史。

当地人民在李渊的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出现了“人多殷富”的景象,李渊也因此官运亨通,过上了舒服的高级公务员生活。

我终于成功了!

不要着急,李渊,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在这期间,有一位相士叫史士良的给李渊看过相。对于算命这玩意儿,我是相当的不信,一般在马路边上看到算命的,我都会离得远远的,不过在古代,算命的人经常会登门拜访,主人出于对客人的尊敬,一般也就应酬了。史士良在看过李渊的相后,说出的话令李渊大吃一惊,他原话是这样说的: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鄙吾言。这句话相信不用我翻译,大家也能明白,这就点名在说:李先生啊,你以后肯定会当皇帝。

这让李渊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受,既喜悦又恐惧。

喜悦自然不必解释,而恐惧是因为现在是隋朝的天下,竟有人说自己以后会当皇帝,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想到这里李渊倒吸了一口凉气,所以在送走史士良之后,李渊严厉地叮嘱家人,千万不能泄露此事,否则家法伺候。不过史士良的话,倒是给了李渊很大的自信。在内心深处,李渊期盼着那一天尽快地到来。

想当皇帝,这个想法是有魄力的,行动起来是极度困难的,更有可能是要招来杀身之祸的。所以,李渊你还要耐心地等待,并且要等待很久。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谋杀了隋文帝后当上了皇帝,是为隋炀帝。

李渊你准备好了吗?

恐怖的岁月即将来临了。

杨谅造反

杨广当了皇帝,踩着他父亲的尸体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年杨坚是诛杀北周皇室成员,篡夺帝位成功的。如今他的儿子杨广刺杀了他,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命乎?运乎?天道乎?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杨坚当了皇帝后“躬节俭,平徭役,仓廪实”,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我们的杨广先生当了皇帝后,却像“穷人乍富”一样,大兴土木、开凿运河、营造宫殿、巡幸江南……关于杨广先生的这些“光荣事迹”,我们在后边还会介绍,暂且不表。

杨广在仁寿四年(604)七月当上皇帝后,八月就有人起兵造反,这个人就是汉王杨谅。

杨谅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五子,当时的官职是并州(太原)总管(军区司令员)。他起兵造反是因为知道隋文帝病重的时候,杨广假传隋文帝的诏书,缢杀了故太子大哥杨勇,而自己手握重兵在外会更令杨广猜忌,这使得杨谅异常地惊恐,生怕重蹈大哥杨勇的覆辙,所以杨谅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