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党争的发酵:山东巡抚之争(第6/8页)

这是后话。现在,面对义和拳问题,袁世凯必须拿出他的一套,不然,刚毅等人绝对有借口有实力让他步前几任山东巡抚的后尘——“顶戴还未热,又被摘去也”。

袁世凯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平乱

袁世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个试验。

虽然义和拳“刀枪不入”的神话袁世凯是不怎么信的,但这毕竟传得神乎其神的,袁世凯必须亲自验证它到底是神话还是鬼话。

一位“大师兄”被请到了府上,然后袁世凯亲自朝他开了一枪,结果可想而知,对于“刀枪不入”,袁世凯心里也有底了。

按照老袁的脾气,他应该大开杀戒了,然而,袁世凯并没有这么做——朝中还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他啊。袁世凯先把军队按下,采取了另外一套非武力的手法。

这就是以“官员战争”去对付义和拳的“人民战争”。

一直以来,拳民比较分散,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给剿拳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当官兵开进乡村时,拳民只要把头上的红头巾一扯,把长矛大刀一扔,拿把锄头走进地里使劲刨地即可,反正也没人告密。而等清军一走,他们又拍拍手上的灰,把红头巾给戴上了。

而袁世凯同志并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跟他吃同一碗饭的人——官。一进入山东,袁世凯首先以巡抚衙门的名义发布《禁止义和拳匪告示》和《严禁拳匪暂行章程》,明确宣布“义和团”非法——并没有什么“义和团”,只有“义和拳匪”,这就给那些不知道“上面”还会不会招安收编义和拳的大小官员吃了一颗定心丸。

政策上明确了,然后袁世凯就开始着手发动所有的官员、半官员(地主、乡绅和团练等),命令他们都要对“拳匪”进行排查。这道命令是不奇怪的,任何一个巡抚都想得出,但袁世凯的特别之处是他想出了一套新的制度。

这就是“日报制”。

巡抚衙门规定:各州府每天必须把当地“拳匪”情况直接上报给巡抚衙门,由袁世凯大人亲自处理,出现一件处理一件,绝不拖泥带水。

而跟“日报制”配套的还有另外一项制度——考核制度。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一系列的考核细则制定了,对在防止和平息“拳乱”中表现良好的地方官立即奖,不好的立即罚,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官员立即革职。

当然,袁世凯大人对官场里的各种“小九九”是很清楚的,他太清楚只听取汇报也是不行的,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那里有多少弄虚作假和瞒报假报,于是,袁世凯又制定了一个和考核配套的制度——巡视制度。

他派出了多个督导组分赴各地,层层检查、层层督导,责任落实到人,而督导员考核地方官的依据就是考核细则,通过制度去管官。

如此一来,各级地方官就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精力去对付义和拳,县老爷下乡的热情很高,姨太太们也不打麻将了,而是出去打探“拳匪”消息了,加上地主、士绅和团练的力量,拳民们可谓陷入了“官员战争的汪洋大海”。很多事件都消灭在了源头,很多矛盾都化解在了当地,剿拳工作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等这些工作都做好以后,武卫军右军才在低调中出场了。

一部分士兵去保护各地教堂,大部分士兵用来对付拳民,而袁世凯给士兵的任务不是直接剿灭拳民,而是阻止拳民聚集。士兵们驻扎在各乡、县之间的交通要道,对来往行人进行检查,同时花点银子收买流氓地痞,让他们提供情报或者搞搞策反工作(老袁的擅长)。如此一来,拳民们被迫分割在一个个的区域,无法串联——没人气,再好的戏它也出不来。

接下来,真正负责“剿拳”的机动部队才出动了,重点清剿规模比较大的拳民组织,追捕影响比较大的拳民头领,以达到杀鸡骇猴、以一儆百的效果。袁世凯在动用武力方面虽然比较低调,但低调中也有高调。他公开告示:凡是聚集拳民数量达到40人以上的拳民头领被捕后不审不问,只有四个字:杀头示众!

1900年2月——在上任不足三个月时,袁世凯在巡抚衙门宣布:原来的“日报制”终止,改为“有情况随时上报”。也就是说:通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山东的局势很快得到了控制,袁大人在不动声色间迅速实现了山东的稳定!虽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手里有一支万余人的军队是分不开的(能够破解前几任山东巡抚面临的“军队不够”的难题),但行政领域的创新才是袁世凯的真正厉害之处。为了不给“主抚派”轻易留下把柄,他有意控制武力,又为了把平息“拳乱”的工作落到实处,他创造性地用制度去管官,这个家伙果然有两把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