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日两国战前军力对比(第6/7页)

这份通牒名义上是发给朝鲜政府的,实际上是为与清国开战找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因为作为属国的朝鲜政府不可能同意这样的通牒,一旦三天过后,日军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占领王宫,逼迫国王下令“请日军帮忙”驱逐清军,到那时,日军将有一个进攻清军的理由!

接到消息,李鸿章终于彻底绝望了,他终于明白一场和日本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天津直隶总督衙门开始手忙脚乱地部署向朝鲜增兵。

由于日军已经控制了仁川和汉城,李鸿章决定:派一万大军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占据汉城以北260公里的朝鲜第二大城市平壤,以平壤为集结之地。

但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牙山还有之前派出去的原本用于平叛东学党的2500名清兵,他们此时已经成为深入到日军集结地——汉城周边的一支小部队,孤军深入,极为危险。李鸿章决定派军舰到牙山海面接上他们,运到平壤与大军汇合。但牙山部队的统帅叶志超提出了另外一条意见。

叶志超认为,牙山紧邻仁川,而仁川有七八条日本军舰,走海路不安全。所以他建议部队仍然驻扎在牙山不动,万一日本真的开战,还可以和平壤大军夹击日军!

接到电报后,李鸿章觉得有道理。但安全问题又实在太让他放不下心了。于是他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再从海路向牙山增派2500人的增援部队!

对于这个奇怪的办法,我们一时是很难理解的。既然运兵出去的海路不安全,那么运兵进来的海路也同样不安全。这个问题李鸿章不会想不到,不过仔细推敲一下,我们就能明白李鸿章的深意。

一直到现在为止,李鸿章仍然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日本真的会和清国开战,所以他把主力派到平壤,希望能够“震慑”日军,避免开战。而叶志超的想法跟李鸿章也是一样的,他认为只要自己老老实实地在牙山待着,不挪窝,不给日本人任何“挑衅的机会”,战事就有可能避免。

李鸿章很快找到了一个两全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可以既不“刺激”日本人,又能让海路运兵的安全有些保障。

这个办法就是租几条英国籍的船去运兵,而不需要派出北洋舰队去护航,只需要派一两艘军舰在牙山岸边的登陆点进行现场警戒即可。

李鸿章认为,“有万国公法在,谁先开战,谁即理拙”,日本人绝对不敢挑起战端。更何况日本人再怎么狂,也不敢朝挂着大英帝国国旗的船开炮吧!

从怡和洋行租来的三艘英国籍轮船很快准备好了,它们将改装成运兵船,把天津的2500名清军分批运到朝鲜牙山。按照“无需护航只需在登陆点现场警戒”的计划,清国的北洋舰队并没有主力出动,为运兵船护航,只派出了巡洋舰济远、练习舰威远和属于广东舰队的炮舰广乙三艘军舰先期赶往牙山。

与此同时,日本战时大本营命令所有正在清国的军舰返航。原来,虽然两国一直在摩擦,但“友好交往”也没有中断,日本派出了几艘军舰在福建马尾港和威海进行访问。这几艘军舰返航后,日本本土所有军舰将集结在佐世保军港,统一编队的联合舰队即将成立,日本将要用全国所有的军舰去打响和参加战斗!

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最后通牒的期限——7月23日零时的到来。等待清日两军的,都是不可知的命运。

7月23日这天,在不同的地点,发生了不同的事情,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个个地说。

汉城——朝鲜王宫:兵变!

可怜的朝鲜国王,自从接到最后通牒后,他就一直毫无办法,惊恐万分。拖到最后好歹给了日本人一个答复:清国的军队确实是我们请来的,我们已经通过唐代办(唐绍仪)奏请大清国撤兵了。

言外之意是:天朝不撤军,我们也没办法啊,别欺负老实人好不?

日军知道该怎么做了。23日零时,汉城日军向朝鲜王宫发起进攻。在冲进王宫后,日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断朝鲜和清国之间的电报线路(封锁消息),然后逼迫朝鲜国王下旨:废除对清国的属国关系,朝鲜“请求日军”将牙山的清军驱逐出境!

拿着这份矫诏,日军有了进攻清军的“名正言顺”的理由。

佐世保军港,联合舰队起航

编队完成的联合舰队正在等待起航前的检阅。这是一个梯队型编队,三艘速度最快的军舰组成第一先锋队(游击队),它们将作为攻击清国军舰的先头舰队,旗舰为下水不到半年的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军舰——吉野号。巨炮战舰组成主力队,作为决战的主要力量,旗舰是松岛号——同时它也是联合舰队旗舰。其他老弱军舰组成第二先锋队,主要做后勤保障和警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