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日两国战前军力对比(第4/7页)

陆奥宗光的狡诈已经露出了尾巴。按照他这个方案,清国自动放弃朝鲜,日本不劳而获,想得很美。李鸿章用委婉的语气拒绝:你们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认为朝鲜的“内政改革”,只能由朝鲜人民自己实施。我国向来不干涉他国内政,也希望其他国家不要干涉别国内政。即使你们不承认朝鲜为大清藩属国,至少也应该承认朝鲜为自主国,更没有干涉一个自主国内政的权力,所以我们两国都应该同时从朝鲜撤兵。

而陆奥宗光的回答很具有流氓水准:我大日本帝国是为了朝鲜的和平稳定,才认为有实行种种计划的必要,既然现在我们两国政府的观点都不相同,那么,我国又怎能从朝鲜撤军?

陆奥宗光后来把他与李鸿章的这场外交争斗写成了一个回忆录——《蹇蹇录》(“蹇蹇”两字出自《易经》,表现了一个为天皇实誓死效忠的王臣形象)。这个外交照会,就是陆奥宗光在《蹇蹇录》里自称的“对清国第一次绝交书”。

李鸿章也耍起了流氓,他作出了暂时妥协,同意对朝鲜实行“内政改革”,但前提是必须先共同撤兵——这显然是个拖延计。而陆奥宗光并不上当,他的答复流氓得更彻底:“我看你们清国政府是有意找事,今后如果有不可预料的事件发生,我们日本政府是不负责的!”(清国政府有意滋事也。嗣后因此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

这就是所谓的“对清国第二次绝交书”。相比第一次,我们发现,现在日本不仅不撤兵了,还倒打了一耙,把开战的责任推到清国。

谈出这个结果,英国人失望了,他们亲自出手,向日本提出在仁川设立“中立区”的设想: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得进入仁川。迫于英国人的面子,陆奥宗光将这个方案上报给了睦仁。而睦仁的批复是:不同意。

仁川是日本从本土运兵到朝鲜最重要的中转基地,这个战略要地不能丢。

英国又提出:在朝鲜国内划一条线(类似于后来的三八线),汉城以南归日军占领,汉城以北归清军占领。这个方案日本已经占了很大便宜,但是睦仁依旧没有同意——日本的野心不是半个朝鲜,而是整个朝鲜以及清国大陆!

有了天皇的撑腰,陆奥宗光开始反过来利用英国害怕的东西了,他知道英国最担心的是俄国,俄国最戒备的也是英国,这就让他找到了可以互相利用、左右开弓的东西。陆奥宗光“委婉”地提醒英国外交部:和清国开战,日本已经取得了同俄国的谅解协议,如果英国一再干涉下去,老毛子就要出兵!

这个信息给了英国很大的震动。英国在亚洲并没有对俄作战取胜的把握,所以他们并不愿意跟俄国发生直接冲突。而经过几次交手,英国已经对日本刮目相看。

上至天皇,下至平民,这就是一帮不要命的赌徒。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了得到这一切,不会妥协。他们可以暂时退让,但不会永远退让。这些矮个子的家伙是一群厉害的角色,从来不考虑牺牲,也不考虑国破家亡,更不会考虑统治的长久,只要有需要,连睦仁都会拿着大刀冲出皇宫!

这一看法的改变影响了接下来英国对朝鲜问题态度的改变。

陆奥宗光敏锐地探知了英国人态度的变化,他趁机向清国放了一把火,把参谋本部掌握的军事情报提供给了英国人:老大,你们看,在谈判期间,我们日本一直做着战争的准备,所有的部署都已经完成,完美无缺。而清国的军事防御仍然很松懈,甚至在北京周边都没有做什么准备,一旦真正打起来,清国是打不过日本的!只要英国不阻碍日本开战,日本保证将来分点好处出来!

英国不得不重新考虑:看来这小日本是无法抑制的,正好可以扶持起来作为自己的小弟,让它们的势力进入朝鲜,在朝鲜将日俄两国拴在一起,这样,英俄矛盾将来就会转变为日俄矛盾,英国再在其中进行挑拨或者斡旋,坐收渔翁之利!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英国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英国外交部通知日本:只要你们不在英国在亚洲利益中心——上海及周边地区作战,我们就同意你们对清国开战!

陆奥宗光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据说他还为英国人立了个字据。

而陆奥宗光也看出了英国人的心思,他开始向英国伸手要点东西,这个东西,是一个新的条约。

在幕府时代,西方列强强制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原先不平等条约一个个地废除,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这就是与英国签订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为了废除这个条约,陆奥宗光之前跟英国人谈判了几十次,想尽一切办法,但一直没有成功。日本国内大为不满,批评他是“软弱无能的外交”,现在,为了充当英国在亚洲的小弟,陆奥宗光提出必须废除这个条约。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