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袁世凯的朝鲜发迹史(第3/5页)

吴长庆连夜向朝廷写奏章保举袁世凯,这样,23岁的袁世凯升官了,成了清国正五品的“同知”——也就是副市级官员,年薪80两,正式成为驻朝清军一个营的长官。

后来,吴长庆奉调回国时,他并没有把袁世凯带回国,他知道自己留不住袁世凯,也不想再把袁世凯带在身边,这绝对是一个危险人物,不如留他在朝鲜震慑日本人和开化党人,防着他们做小动作。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袁世凯绝对是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

过了两年,宫廷政变又一次来了,这次驻汉城日军趁乱打进了朝鲜王宫,诛杀事大党大臣,软禁国王,宣布朝鲜“独立”。

朝鲜“独立”,不仅意味着实际上废除了对清国的藩属地位,停止向清国朝贡,而且以后只能听日本人的。

消息传出,驻朝清军另外两个营的长官决定立即向国内朝廷报告,听候朝廷的指示。但袁世凯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兵情危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等朝廷的指示下来,日本人都成为太上皇了,必须趁日军的势力在朝鲜还未站稳,当机立断,果断平息政变,维护清国在朝鲜的利益。

由于袁世凯的态度很坚决,情绪很愤怒,最后其他两个营的长官同意:由袁世凯率领他的部队攻打日军占据的朝鲜王宫,其余两营帮忙策应。

袁世凯又一次出手了。和上次一样,他又一次冲在队伍的前面,带领手下士兵蜂拥而上,锐不可当,日军仓皇逃窜。赶走王宫里的日军后,袁世凯又煽动汉城的流氓地痞(跟他关系很好),在街上见到日本人就砍,并且一把火烧了日本公使馆。混战中,袁世凯成功地解救出被挟持的国王,护送他回宫,并拿出自己的军费(朝鲜王宫没钱),亲自做好了被诛杀的事大党大臣家属的抚恤工作。

由于袁世凯一系列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朝鲜朝廷又一次恢复了对清国属国的地位,国王被日本人挟持期间发布的对清国不利的政令通通废除,清国的利益再一次被维护。

由于袁世凯在这次动乱中表现出了军事上的果断和政治上的成熟,他在朝鲜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后来,清国撤去了在朝鲜的驻军,而袁世凯仍然没有被调回国,成为清国派驻朝鲜的最高领导——清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

这个官职在清国相当于道员,也就是省部级的(正三品)。实际上是清国派往朝鲜的全权代表——监国。为什么不直接叫监国?这是为了避嫌。当然叫公使也不行,因为爱面子的天朝上国认为,“属国无外交”,派到小弟那里去的,自然要避免使用外交上的一些称号。所以打着“通商”的牌子,来行使监国的权力。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作为“官二代”,但目前为止袁世凯的一切还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他能力强,又舍得付出,所以对于在朝鲜做到这个全权代表,别人是没有异议的。

就这样,袁世凯开始了他在朝鲜漫长的驻扎生活,这一驻扎,就是13年。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异国他乡,在清国朝廷的大臣几乎把他遗忘的时候,在日本人的处处包围和挑衅之中,袁世凯几乎以一人之力一次次成功抵抗和反击,坚守清国的利益底线,日本人对这位油盐不进流氓作风的清国人很是头疼,先是想撵走袁世凯,然后又实行暗杀,都被袁世凯躲过。

这段日子,用袁世凯自己的话说,他是在“只手支撑东方大局”,这话虽然是吹牛,但我认为吹得还比较合理。

由于袁世凯十分强硬和狡诈,朝鲜国王在他面前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战战兢兢。袁世凯不仅可以随意出入王宫,还要对国王说话办事指指点点,当时国王发给各国的外交文件除了盖上玉玺,还必须盖上他袁大人的大印才能生效,重大事情上的请示通报也是少不了的。而袁世凯出入王宫期间,打听到朝鲜王妃还有一位妹妹,很年轻的思密达(16岁),很漂亮的思密达,就将她笑纳为自己的三姨太,两位陪嫁的丫头被纳为二姨太和四姨太。据野史上说,袁世凯还打过美艳的朝鲜王妃的主意,很可能跟她有一腿,这个说法当然找不到明确的历史证据,但我认为就袁世凯的性格来说,这种事情他是绝对干得出的。

总之,在外人看来,袁世凯在朝鲜是很风光的。他也有了独轮车,所谓春风得意有人参,独轮车上抱美人,是也。

但谁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袁世凯是不快乐的。他很不快乐。

袁世凯的人生瓶颈

因为这一切不是他想要的,准确地说他想要的不止这些。

在朝鲜期间,袁世凯不停地向主管他的国内领导打报告,要求回到清国温暖的怀抱,但没人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