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不死不生(第6/11页)

10月16日,蒋介石命令突围。郑洞国布置停当,新38师第一线部队已进入开进位置,60军起义,长春一分为二了。

曾泽生给郑洞国打电话,请他审时度势,共襄义举,郑洞国说:“我是军人,要保持军人气节,不成功便成仁。”⒀解放军代表刘浩给他打电话,希望他不要敞无谓的牺牲。

郑洞国说:“既然失败了,除战到死以外,还有甚麽可说,放下武器是做不到的。”⒁。

新7军参谋长龙国钧来见他,说:“新七军官兵己决定放下武器,解放军已经同意保障司令官以下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司令官和我们一道行动。”⒂。

郑洞国说:“你们作法我是不同意的,既然你们已决定放下武器,那麽你们干你们的,我干我的好了。”⒃。

郑洞国致电蒋介石,表示“来生再见”⒄。

10月24日,南京《中央日报》发表文章:《郑洞国壮烈成仁三百官兵全体殉职》:

中央社沈阳二十三日电,据悉:孤守长春之东北剿匪总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将军,自市区战起,率部坚守核心据点中央银行大楼,与匪英勇搏斗,嗣以弹尽粮绝,终於廿一日上午发出最使之一弹,壮烈成仁,所属三百官兵,亦全体殉职,郑氏十八日电致其夫人陈泽莲女士称:“望保重,永别矣!”二十日致杜聿明、赵家镶及诸友好电称:“现虽大势已去,当奋斗到底,以保吾党革命军人之忠贞气节,希释劳念!”

3天前,《人民日报》己刊出文章:《郑洞国率部投降长春完全解放》。

原来,副参谋长杨友梅等人,不忍见郑洞国“成仁”,和共产党谈妥,让直属队朝天放枪,佯装抵抗後再放下武器。枪声中,郑侗国给蒋介石发报。杨友梅早让卫士将郑洞国的手枪拿走了,将他团团围住,使他“成仁”不得。

郑侗国想“成仁”。

杜聿明想“成仁”。

廖耀湘想“成仁”。

辽沈战役结束後,“以必死的心情”走向淮海战场的杜聿明,见大势已去,拔枪自杀,枪被卫土夺下。被俘後,又趁人不备抓起砖头,砸得满头满脸鲜血。

赵振华在把枪口对准太阳穴时,看到了妻子和孩子。杜聿明的妻女不在身边,在喷火冒烟的死神即将从枪口冲出来的瞬间,他想到了甚麽?当廖耀湘在辽西狼狈逃窜,无处藏身,钻进高梁楷堆里喘息时,他会想些甚麽?

外侮需人卸,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熊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⒅。

这是毛泽东为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写的挽联。

蒋介石写的挽联是:“浩风英气”⒆。

弟兄们!向前走。

五千年历史的责任,

已经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要减亡我们国家,

奴役我们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

只有誓死奋斗!

……⒇

200师官兵唱著他们师长谱写的这支《战场行》,浴血奋战时,那是一个民族在冲锋,在呐喊!

千古流芳的戴安澜将军,倘若不是战死在=屏蔽广告=的疆场上,会不会也和他的长官杜聿明,同为5军师长的郑侗国、廖耀湘一道,来到这片黑土地上凶残地打杀中国人?如此,他能逃脱和杜聿明,郑洞国。

廖耀湘同样的下场吗?

“恨不=屏蔽广告=死,留作今日羞。”当郑侗国等人准备“成仁”时,他们会不会想到吉鸿昌的诗句?

然而,历史竟然会荒唐到要责怪他们没在抗战中死去吗?

马革裹尸,是军人的最高荣誉。谁也不应怀疑郑洞国等人“成仁”的决心。可他们为甚麽终于没有“成仁”?就因为被卫士夺下了手伧,被幕僚们团团围住?倘若他们面对的不是共产党,而是日本侵略军,他们会做此选择吗?

49军军长郑庭茎,一位在抗战中立下不朽功勋的将军,这样描述在辽西被俘後押往哈尔滨时的心境:

正值北国寒冷的冬天,我坐在隆隆前进的火车上,望着车窗外朦胧的大地,纷飞的雪花,心情难以名状。我仿佛看到老母又在为我敬神祈祷,看到了她那哭干了泪水的双眼,满是皱纹的腊黄的脸;想起儿时家境不宽裕,平时靠吃白薯、野菜、碎米汤渡日,母亲却常常拿张棕黄色些米,放在汤里煮米饭团独给我吃,盼我长壮些,将来妤有出息,进了黄埔,我从见习官到排长、连长,经南征北战,直当到了军长,母亲日日为我祷告,求神保佑。我只盼世泰民安,早日解甲归田,以尽孝道,没想到结局如此之惨。

还有爱妻,随我颠簸,为我担忧,此刻我在北国,她却在于里之外的南方海口,膝下三女二儿,将来何以为靠?莉娟呀,我对不起你,多保重吧!(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