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李鸿章一生的最后一次议和(第3/11页)

8月24日,慈禧告诉李鸿章,只要你能议成和,什么条件那就都由你做主了(“便宜行事,朝廷不为遥制”);27日,加授奕劻为“议和全权大臣”,31日,加授刘坤一、张之洞为“议和大臣”,参与“东南互保”的总督们还升了职,汉党彻底翻身。

慈禧如此心急火燎,一是怕八国联军会追过来,二是逃亡的日子实在是太难过了,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住的是破庙,吃的是野菜粥,你以为会有碗?那是路边捡到的破碗,你以为会有筷子?那是树枝做的筷子!

李鸿章开始积极试探各国对于“议和”的态度,老毛子当然表示要“全力支持”,并且在积极帮助李鸿章,支持“议和”就是支持他们自己。俄国一支持,它的利益对手英国就要反对,于是李鸿章上奏慈禧,加授了刘坤一、张之洞为“议和大臣”。他和俄国人走得很近,就要不可避免地引起英国人的不满,而刘、张两人与英国的关系比较好(英国的利益中心在长江流域,正是刘坤一和张之洞的地盘,此时他们正在“互保”),“议和”的重点就是搞定八国内部各派。

而反对最强烈的是德国,瓦德西率领德国远征军还没有到北京,德国的最大利益还没有实现,德国就是在8月23日正式照会各国:李鸿章可以北上,但德国绝不与他进行谈判,李鸿章只要落入我们手中,我们就将扣留他为人质!

德国一强烈反对,俄国就急了,他们强烈抗议德国的强烈反对,表示谁要逮捕李鸿章他们就要向谁开战。

好吧,大哥你横,在东方的土地上,我们还不是俄国的对手,于是为了避免了和俄国正面冲突,德国勉强同意了可以与李鸿章进行谈判,但提出了一个令朝廷绝对无法接受的条件。

按照八国的共识,“惩凶”是“议和”的前提条件之一。9月5日,德国就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他们接受“议和”的新条件:“朝廷必须严惩战犯凶手,特别是属于最高层的罪魁祸首,并没收其全部财产。”

德国的意思是:“凶手”不止是端王集团,还要包括慈禧太后。

慈禧被这个条件吓坏了,说起来,她对这场和谈最大的希望和唯一的条件就是确保她的权力安全,大清的损失要次于她个人的损失去考虑,而现在,不仅权力安全要失去,生命财产安全都没了,那还议什么和啊。

结束吧,一切都结束吧,为了权力安全,原先还是一边抵抗,一边求和,而现在同样为了权力安全,只能是放弃抵抗,完全求和,自己这边赶紧找替罪羊,同时反复指示李鸿章,谈判只要掌握一个原则:只要洋人不找她算账,不让她交出大权,其余一切都好说。

第一个动作就是——彻底剿灭义和团。

义和团成了和谈的最大牺牲品

慈禧的行动十分迅速。9月7日,她正式发布“剿拳”谕旨,说明战争是义和团引起(“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命令各地“痛剿”义和团,务必斩草除根,不可放过一个,首先是在跟洋人和谈的京津地区——“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直隶地方,义和团蔓延尤甚,李鸿章未到任以前,廷雍(代理直隶总督)责无旁贷,即著该护督督饬地方文武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京津间的团民早在城破时就消失了,各地开始严厉排查,“雨后归农”的很多团民又被翻出来了,有的被杀头,有的被逮捕坐牢,有的被讹诈一笔钱财。于是“查团”又成为了一些地方官吏的发财手段,很多团民干脆纷纷入教,以“教民”身份自保。在梨园屯,教民和官吏一起威胁和讹诈“老团民”,他们找到了高元祥(十八魁之一)的母亲,要求她交出高元祥,高母交不出,教民就“用绳子穿着她的鼻子游街”,然后逼迫高母凑钱给他们(《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

地方官吏要发财,“查团”的风声越来越紧,一直潜伏的赵三多也无法再潜伏下去了,隐姓埋名到1902年,他终于和梅花拳的另一位传人景延宾(直隶广宗县人)在直东边境再次举起反抗的大旗,不过这次是连大清朝廷一起反了,他们的口号是——“扫清灭洋”!从当初的“顺清”“扶清”,到如今的“扫清”,只过去了短短三年多的时间,而袁世凯派出部将段祺瑞率新军围捕,景延宾被杀害,赵三多被捕,他拒绝招供,在牢房里绝食自杀。“义和团”因赵三多而起,也因赵三多而灭,它被“彻底铲除”了。

而对于慈禧来说,只推出义和团作为替罪羊还是不够的,毕竟开战的决定由她亲自下达。李鸿章已经摸清,八国中除了德国,其他国家从利益考量都不主张把慈禧作为“祸首”,这对慈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好消息。而李鸿章联名刘坤一、张之洞和袁世凯不失时机地给慈禧上密折:太后您可以把罪过推到“主战派”身上嘛——“明降谕旨,归罪于该王大臣等,以谢天下”,所谓的“王大臣”,指的就是端王集团的最核心成员——载漪、载澜、载勋、刚毅、崇绮、徐桐、启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