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牙山湾海战,清军强舰不战而逃(第2/5页)

1885年后,世界海军兴起一种战略理论,他们认为军舰追求重甲巨炮称霸海洋的时代已经过去,军舰不再讲究大而坚,而是轻而快——以牺牲重武器和厚装甲来换取高航速。日本海军部分地吸收了这个理论。第一先锋队的平均航速20节,吉野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航速——22.5节。

而济远和广乙平均航速为15节。

以上可以看出,第一先锋队的平均航速要比清国舰队快5节,但双方最大的区别并不只在航速,而是在于:炮。

与济远和广乙装备架退炮作为舰炮不同的是,第一先锋队装备的大部分为另外一种舰炮——速射炮。

架退炮和速射炮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炮的速度。影响速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速射炮的炮架有最新的液压复位装置,发炮后炮架能自动复原,不需要进行二次瞄准。另外,架退炮的炮弹属于弹药分装式,只有一个巨大的弹头而无弹壳,发炮时需要先将弹头推进炮膛,然后在炮膛里填上火药包,点火后将弹头推向敌人!而速射炮的炮弹是带弹壳的新式炮弹,省去了这个环节。

所以,速射炮是快炮,而架退炮是慢炮,按照当时的参数,架退炮每10分钟能打出炮弹33发,而速射炮每10分钟能打出185发,炮速是前者的六倍,基本相当于步枪和机关枪的区别。但是,事情总是无法两全的,炮速六倍并不意味着火力就是六倍,这是由于加快了发炮速度,速射炮的口径也不得不小很多,打出去的都是小炮弹,每发炮弹的杀伤力无法跟笨重的架退炮相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笨重的架退炮一般安装在舰首或者舰尾,而轻巧的速射炮安装在军舰两侧(舷侧)。

在世界海军兴起之时,一直是坚固的铁甲舰和大口径架退炮主宰海洋的时代(所谓船坚炮利),而轻快的巡洋舰以及速射炮是新兴产物。在战前,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已经意识到清国军舰必须大量加装速射炮,他向李鸿章打报告申请,但并未批准,这个未批准的原因,我们以后会知道。

现在我们也已经明白第一先锋队为何要在海上划一个圈了——它们是在等待济远和广乙完全驶出牙山湾狭窄的航道,来到宽阔的海面。只有在海面上,吉野等军舰才能发挥航速快、机动性好的优势,也才可以充分地利用军舰两侧的速射炮。

济远中炮

当吉野行驶到与济远差不多平行的航位时(舷侧速射炮对准济远),吉野舰上突然下达了“开炮!”的命令,日军炮长一阵茫然,两国还未宣战,而吉野也未向对方发出战斗警告,贸然开炮,这属于偷袭,虽然“万国公法”可以不必遵循,但偷袭的名声实在不好听啊。

在战前,伊东佑亨曾下达了放过弱舰、寻找主力决战的命令。为了谨慎起见,炮长连忙派士兵跑步去请示:真的要开炮吗?得到的回答是四个字:“混蛋,开火!”

吉野舰上的第一炮打出了,可能是由于过于紧张,史料记载,吉野炮手发出的第一发是空炮。清日甲午战争就由这发空炮打响了。从此,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偷袭珍珠港,不宣而战几乎成了日本海军的传统,日本海军也是世界上最会偷袭的一支军队。

空炮过后,就是真枪实弹。三艘日本军舰将速射炮炮口全部对准济远猛轰,我计算了一下,济远每分钟至少要受到80枚速射炮弹的攻击。而济远的舰炮主要安装在舰首和舰尾,现在即使它发炮,也很难打击到对手!

济远在海浪中左突右闪,寻找着战位。一颗炮弹落在司令塔旁边,济远大副头部被弹片切中,脑浆和鲜血喷射而出,旁边的方伯谦被溅满一身。紧接着,又一发炮弹击中舰首主炮台,枪炮大副当场成为碎片,更多的官兵纷纷倒下,济远舰上惨叫声一片,血流成渠。

方伯谦被这一幕幕惨烈的景象惊呆了,他命令济远冲出包围圈!但由于航速相对较慢,始终无法摆脱纠缠。看来不把济远击沉,吉野等是不会罢休的。

万分紧急的时刻,林国祥率领的广乙出现了。

广乙其实算不上一艘真正的军舰,说它是一艘木船更为合适一些(在外面包了一层钢皮),排水量也只有可怜的1000吨,舰上有国产江南机器局制造的旧式架退炮11门。广乙也不是北洋舰队的军舰,原本属于广东舰队,它和广甲、广丙在战前来到北洋舰队会操而被临时征调使用。

战斗开始后,三艘日本军舰把广乙晾在一旁,专门对付济远。林国祥率领一艘木船冲入阵中,实在要佩服他的勇气。

广乙炮火虽然没什么威力,但它船小灵活,就像一条钻进围网中的泥鳅,在阵中左冲右撞,不时发炮。济远抓住空当,终于冲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