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子门生及其明堂之火(第2/10页)

没有背景也没有名声的寒门士子将自己的作品结成文集,托关系走后门,交到朝廷官员或者主考官员的手里,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提携,称之为“行卷”。

为了避免文章被人拿去后丢进茅厕,扔进垃圾桶,士子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别出心裁地写点有趣的东西作引子以此来加强文章的可读性,这样就诞生了一种新的文体——“唐传奇”。

这些考生在考前会挖空心思和那些考官们取得联系,走一走后门。白天怕被人发现,晚上会偷偷上门。

举子视主考官为座主,主考官视举子为门生,这就是结党。结党讲究的是缘分。而这一幕也是武则天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你们都结党了,那我这个皇帝岂不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她下令严肃科考纪律,一要糊名,遮住考生姓名;二要誊录,派专人把考生试卷重抄一遍,免得主考官认出笔迹容易作弊。

考场纪律算是过关了,但天下考生挤独木桥的缺陷却又暴露了出来。再出色的人才也有临场发挥失常的时候,如果接连几位名满天下的学子落榜,朝野上下便会一片哗然。

时间长了,武则天不胜其烦,与其得便宜卖乖的事都被朝臣们占了,不如自己来当这个座主开制科,考官临时指派,科目自行拟定,及第者既不是张三的人,也不是李四的人,统统是朕的人——天子门生。

2

垂拱四年(688)至天授二年(691)正值武周革命前后,武则天连年举行制科考试,借以收买天下士子之心。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亲自在都城南门内的洛成殿面试贡人。各地精英闻讯后车马纷驰,云集洛阳,竟有一万多人,一时间洛阳的客栈住满了前来应考的读书人。规模空前,持续数日之久,其影响远远超过高宗时期的那一次。

这次大考连续进行了几天,竞争非常激烈,武则天亲临洛阳城南门主考,临场策问。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写在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其中有一位考生,倒显得从容自在,因他本是洛阳人,不用出洛阳城就可以参加考试了,此人便是张说。

在这次对策中,刚满二十岁的张说脱颖而出,挥笔如刀,洋洋洒洒,直指武则天重用酷吏之弊。武则天看完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钦点他的对策为天下第一,将其拜为太子校书,张说从此步入仕途。

武则天开了金口,张说对策,天下无双,并将其策文张贴于尚书省,让朝廷那些起草政令的文吏们都以其为范例。张说在上万名考生中被武则天钦点文章独步当世,且专门发通告昭示天下。张说从此一举成名。

张说,史料中给出的评语是:文武双全,出将入相,文章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也曾经去边疆匹马平定过突厥叛乱。前后三次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号称一代文宗。张说后来成为推动“开元盛世”的肱股之臣。

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受内禅登基为帝,但一直被太平公主牵制,张说特地献佩刀于玄宗,要求玄宗以国事为重割断亲情。玄宗由此下定决心,同年杀太平公主,结束了武则天开创的女人天下,揭开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这种面对面的制科考试,为帝国发掘了一大批人才。除了张说,还有张柬之、苏颋、刘幽求、祝钦明等有才之士,也是通过制举,青云直上。他们是武则天留给后来者的政治遗产,这些光芒万丈的名字,最终点亮了大唐的天空。

除了制科之外,武则天还对常科也进行了改革。常举考试,全国的统一教材是高宗时代编印的儒家经典《五经正义》。要知道儒家文化推崇的“三纲五常”,是当时束缚女人的枷锁。

女子无才便是德,当初武则天为了从那些经义之中找到女人当国的依据,翻遍圣贤书。女皇发现那些所谓的圣贤也不过如此,让她收获甚微。

最后,她才在《尚书》中找到一句“垂拱天下治”的句子,牵强附会于“垂拱”的年号,刚想把这当作自己受天命的依据,又有人站出来说话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同样出自《尚书》,这又怎么解释?这让武则天极为尴尬。

唐初的常科考试主要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政府对儒学还是非常推崇,大兴学校,尤其是明经,更是被视为诸科之首,及第者可授予从九品上的官职。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一直到后来的宋神宗时期才被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初唐重臣裴炎、裴行俭都是明经出身。

明书和明算是用来选拔文字训诂和数学计算方面专门人才的科目,就算有人靠这两个科目考上了也没前途。没有前途的事,就激发不了考生读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