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当战狼遇上头狼(第5/6页)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初,突厥兵锋直指唐朝原、庆等州。高宗再命突厥克星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前往讨伐。

七月,裴行俭率军抵达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的陉口(即雁门关陉岭关口),按兵不动。裴行俭不是个容易冲动的人,在战场之上,他的冷静让敌人胆寒。

他先派人与阿史那伏念取得联系,要和对方订盟约,联手对付阿史德温傅,并承诺如果胜利了,地盘和部落牧民都归对方。然后他又写了一封信给阿史德温傅,让他提防阿史那伏念的进攻。

裴行俭在其中和稀泥,让双方晕头转向,搞不清状况。两个人都以为对方暗中与裴行俭联合,要吃掉自己。

在双方一头雾水的时候,裴行俭已经开始行动。他派遣轻骑抄了阿史那伏念的后路牙山,不仅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粮草财物,还俘虏了阿史那伏念的妻儿。然后双方讲和,裴行俭让阿史那伏念抓来阿史德温傅献给自己。

在限期内,阿史那伏念果然把阿史德温傅作为礼物献给了裴行俭。裴行俭再度得胜,把阿史二人押往京师。

裴行俭此时已经手握重权,加上门生众多,势力盘根错节。照此势头发展下去,他必将打破武则天苦心经营的权力垄断。

武则天对裴行俭这个人可以用又爱又恨来形容,爱是因为他的确是一个人才。人才不能为己所用,就是最可怕的对手。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裴行俭又兵不血刃拿下西突厥王。武则天特地设宴款待。在宴席之上,她对裴行俭说:“裴爱卿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全能型人才,今天我要封你一个要职。”

武则天没有食言,果然封裴行俭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这两个官位是宰相兼大将军。两个岗位兼具文武极品,却同时赋予一人之身。

这种恩宠集于一身的做法,在官场上并不多见。这时候的武则天太需要和自己同心同德的人。对她来说,裴行俭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接不接都是一个大问题。

在对待裴行俭这个问题上,武则天始终犹豫不决。

就在这时,裴炎站出来上表高宗:“阿史那伏念投降实际是由于裴行俭的部将程务挺、张虔勖率兵逼逐,加上漠北的回纥诸部配合南进,他是走投无路才投降的,并不是裴行俭的功劳,他哪有那么大本事。”

裴炎早就看穿了武则天的心思,他必须这么去做。武则天想用裴行俭,但又不希望他在帝国权力场上独大。

由于病体拖累,高宗此时已经处于半梦半醒之间,经裴炎这么一说,也就信以为真了,于是取消了为裴行俭记大功的念头。

裴炎还不算完,他继续在高宗面前鼓吹,说这些突厥首领根本不是真心归降,是为形势所迫。

武则天对裴炎的提法表示赞同,二人就这么一唱一和。

高宗同意了,下诏把投降的五十四名突厥贵族全部斩首。高宗亮出自己的铁血手段,让裴行俭和满朝文武大为震动。杀降是有损大国威仪的举动,也开了大唐帝国不杀降将的先例。

当初阿史那伏念投降的时候,裴行俭曾经答应担保他们可以不死。

现在看来,自己的承诺不值一文。阿史那伏念为原东突厥帝国王室后裔,当年唐太宗所擒的颉利可汗的侄子。

唐廷的言而无信让突厥人非常不满,这也埋下了日后突厥贵族反唐的祸根。

伏念败亡后,余部在阿史那骨咄禄统帅下,征铁勒,犯唐境,声势逐渐壮大。于是设牙帐自立为可汗,重建突厥帝国,史称后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大唐帝国的头号劲敌。

算天算地却难以算透人心,裴行俭对此心灰意冷,他不由叹息道:“与部将争功,我裴行俭不愿做为古今所耻之人。现在既然归功于自己的部下,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背信弃义地杀戮降将,以后恐怕不会有人归降朝廷了。”

从此以后,裴行俭就请长期病假不上朝了,这也正中武则天等人的下怀。如果裴行俭一直执掌军权,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西突厥再度卷土重来,高宗又想到了裴行俭。可还没等到军队开拔,裴行俭就病逝于家中。

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却在即将奔赴战场之际离开世界,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以幽州大都督官衔,谥曰“献”。“献”的意思是奉献。

裴行俭当年虽然得罪武则天,但是武则天并没怎么为难于他,反而让他出将入相,为大唐帝国屡立奇功,奉献一切,包括生命。

认识裴行俭的人,无论身份高低,都痛惜他的突然离世,很多人认为立下大功的将军只追赠幽州都督,未免太不公平。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帝国的另一权臣裴炎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