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溥仪退位后的生活

根据溥仪的说法,结婚的当天他并没有跟两个妻子同房。溥仪是这样说的:经过正常的仪式后,我就进入了一间暗红色的房子里,我觉得很憋气,整个房子里一片红色,好像一摊熔化的红蜡烛,我觉得很不自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觉得还是回养心殿实在,于是便回到了养心殿看书。

关上门继续做皇帝

溥仪退位时,不到六岁,什么都不懂。他虽然已经不是皇帝了,但依旧住在紫禁城里。一个小孩子,正是贪玩淘气的时候,生活在深宫里,肯定是很难快乐的。

当然,溥仪还享有尊号,这时候尊号相当于一种意淫的东西。清朝的遗老们和后妃太妃们仍然希望溥仪像皇帝一样满足他们内心的失落感,在他们看来,家法和礼仪是必须保持的。清朝的遗老当然不甘心就这样丢了天下,他们还期盼有一天能东山再起。

在紫禁城内外仍然有一些皇家的军队,这些军队撑撑台面还行,真打仗就不行了。

溥仪后来回忆说:“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直到十八岁,溥仪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如果不是冯玉祥发动政变,逼迫溥仪出宫,可能他还会舒舒服服地继续过着皇帝的生活。

袁世凯逼退清廷并不是把皇室赶出宫,仅仅是让他们放弃一切权力,至于生活待遇还跟以前一模一样,所以溥仪又被称为“关门小皇帝”。

袁世凯这个人还算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对清廷皇室比较优待,但是常年高薪养着这一批吃饭不做事的人,人民也不乐意啊!

后来袁世凯称帝,当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一命呜呼。袁世凯死后,他的继任者们对待清廷还是继续贯彻袁世凯当初的政策。但是在《中华民国宪法》中并没有写上对清廷的“优待条件”,1917年一月,清廷遗老集体请愿,要求宪法确保“优待条件”永远生效。徐世昌发表演讲,力挺将“优待条件”写入宪法。

四月二十日,宪法会议讨论此事,会议大多数人认为,清廷皇室优待一事本质是缔结条约,经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投票,自然永久生效,其法律效力跟宪法同等,所以不必列入宪法之中。会议的结果非常有意思,既承认“优待条件”永远生效,又拒绝写入宪法中,可以说是非常“政治”的一个做法,很有意思,也很有智慧。

根据优待条件,大清皇帝退位后,暂时住在紫禁城里,日后移居颐和园。溥仪退位后,乾清门外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归国民政府所有,乾清门以北的宫禁由清皇室暂居。

养心殿从雍正开始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清朝皇帝一般都在这里办公,召见臣下。溥仪退位之后,仍然是养心殿的主人。

至于说每年给皇帝四百万两银子,这个就比较难办到。大家知道,民国的财政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四百万两很难到位,但是国民政府还是尽量保证他们过上好日子,每年也会凑上一两百万两的银子。随着溥仪的退位,待遇其实是一年比一年差,这个是必然的。但是皇室中有很多珍宝古董,他们也不缺钱花。

有意思的是,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在教育溥仪的时候,仍然是以清朝教育皇帝的方式,跟教育一般的小孩不太一样。陈宝琛的目的是把溥仪教育成一个皇帝,继承祖业,将来继续统治臣民。

溥仪读书的地点是毓庆宫,也就是嘉庆皇帝当皇子时读书的地方。溥仪的主要课程还是十三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套。溥仪十三岁时,开始学习英文,英文的学习拓宽了他的视野。不过,他所受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腐朽的,老师教给他的东西无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大骂革命有罪民国无聊,让溥仪要学习勾践卧薪尝胆,他日复国。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这段日子:

我从宣统三年学到民国十一年,没学过加减乘除,更不知声光化电。关于自己的祖国,从书上只看到“同光中兴”,关于外国,我只随着爱丽思游了一次奇境。什么华盛顿、拿破仑,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全不知道。关于宇宙,也超不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不是老师愿意在课本之外谈点闲话,自己有了阅读能力之后看了些闲书,我不会知道北京城在中国的位置,也不会知道大米原来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当谈到历史,他们谁也不肯揭穿长白山仙女的神话,谈到经济,也没有一个人提过一斤大米要几文钱。所以我在很长时间里,总相信我的祖先是由仙女佛库伦吃了一颗红果生育出来的,我一直以为每个老百姓吃饭时都会有一桌子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