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打击盐枭(第2/4页)

陶澍来到这里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整顿官场和商场,尤其是盐业,更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由于合法盐商的胡作非为,导致买官盐的人越来越少、买私盐的人越来越多。这么一来,受损的还是国家,盐税相应就减少了。

当地有一个俗语:私盐越禁越好卖。为啥这样呢?政府越禁,官盐价格就越高,私盐相对价格就更低,所以更好卖。

这里我们得介绍一下为什么官盐价格非常高。仅仅是因为国家垄断吗?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垄断,但是垄断并不必然导致价格过高,政府是有能力控制价格的。欧美的一些垄断企业,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反而让产品价格更低。

官盐的价格之所以如此之高,不光是因为缴税。缴税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还需要承受官吏集团的层层盘剥,拿下一个项目往往有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都必须出一次血。这些钱全在算在食盐的价格里了。

盐商固然有钱,但正因为有钱才树大招风。河工出什么问题了,让盐商捐钱;给皇上办贡品,让盐商出钱;哪里有灾害了,让盐商出钱;政府搞什么活动了,还要盐商出钱。盐商靠政府吃饭,敢说“不”字吗?盐商又不是银行,这些钱归根结底还是老百姓埋单,钱都存在于食盐的价格中。

私盐不用打点官府,不用盖章,不用办手续,所以利润更高。私盐之所以屡禁不绝,而且愈演愈烈,就在于有官僚背景。道光年间,私盐的销量已经大大超过官盐。陶澍任两江总督后,两淮的官盐每年只能销售额定的三分之一,欠下了几千万的盐税。这是摆在陶澍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他要清除盐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

两淮有淮北和淮南两大盐场,淮南的盐场规模最大,还能勉强应付开来;淮北盐场情况相对窘迫许多,欠下了太多的盐税,许多食盐卖不出去。如何改革呢?陶澍当然不能超越他的时代,不可能取消食盐垄断,只能从打击盐枭入手。

当时两淮最大的盐枭是黄玉林,这人是福建人,长得非常斯文,说话彬彬有礼,就像后来的青帮头目陈其美一样,一个典型的披着羊皮的狼。黄玉林为私盐贩子,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黄玉林表面是个商人,其实更像一个以经商为目的的黑社会头目。他手下有一支装备先进的武装力量,船只的装备不亚于军舰,船上装有大炮,船员们都有火枪。因为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他们的武器装备甚至比官军的还好。

有时候,盐枭的真正敌人还不是官兵,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官员已经被他们收买,另一方面是他们武器先进,官兵们也不敢随便得罪他们。在官兵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盐枭们最大的敌人就是竞争对手了,也就是其他的一些盐枭。根据地域的不同,盐枭又分为不同的派别,譬如山东的侉子帮、安徽的捻子帮等,这些人都靠盐吃饭,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不同帮派的盐枭经常大打出手,互相厮杀,严重地破坏了社会治安。

道光曾多次下令缉拿黄玉林,但黄玉林在官场有内线,所以官兵屡屡扑空。时间长了,黄玉林也越来越自大,越来越看不起官府。他甚至亲自登门造访衙门,让人递上自己的名片,衙门的人听说他来了,不但不欢天喜地感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反而吓得满头冒汗。

官员们只好接见黄玉林,用酒席招待他,吃饱喝足之后,黄玉林再大摇大摆地走出去。

道光听说这事,非常生气,下令要把黄玉林处死。两江官员一听,急了,纷纷上书说黄玉林这个人不能处死,处死他会有很多弊端,并一一列出来,然后再列出留下黄玉林的种种好处。官员们普遍建议利用黄玉林打击盐枭,所谓以毒攻毒。

陶澍是一个异类,他坚决主张将黄玉林斩立决。两江的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惊恐不安。他们为啥惊恐?因为他们与黄玉林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但拿了黄玉林的钱,而且已经是同一条船上的蚂蚱了。黄玉林如果供出他们的话,那就惨了。

陶澍是一个狠角色,他并不想把官场中的人得罪个遍,但是黄玉林必须得死,他不死的话就无法整顿盐业,无法起到警戒其他盐枭和不法官员的作用。

陶澍亲自监斩,在众目睽睽之下将黄玉林这个不可一世的盐枭斩首。

改革岂能手软

杀黄玉林是陶澍发出的一个信号,表明自己对犯罪行为绝不姑息。陶澍很清楚两淮盐业背后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但是他不会想到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

很多官员和盐枭是酒场上的朋友,有的还是儿女亲家,最可怕的是有的官员直接就是盐枭的股东之一。官商勾结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如果没有杀伐决断的气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