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全老人的外交手腕(第5/5页)

接下来,礼仪问题成为两国继续深入交流的拦路虎。这个问题说白了还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乾隆作为一个封建君主,没有平等对待外国的习惯。

在避暑山庄,乾隆两次接见英国使者。第一次是在八月初十,副使斯当东在回忆录中说当时英国使者行的是“单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对乾隆呈上国书,乾隆显然不太高兴,把国书随手放在一边,说了一些客套话。这次见面唯一的亮点是斯当东的十二岁小儿子,这些“无礼”的使者让乾隆很不满,但小斯当东倒是相当可爱,他用中国话向乾隆祝寿。乾隆听了当即露出笑脸,还把身上的一个荷包赏给他。

第二次觐见是在八月十三日,这次觐见英国使者到底行了什么礼一直众说纷纭。马戛尔尼和斯当东等人的口径是非常一致的,回国后都说是“深鞠躬”或“单膝下跪”,都没有说行了三跪九叩大礼。但是使团中的其他成员却有不同的说法,安迪生说所有在场的英国使者都对行礼一事守口如瓶,所以他怀疑很可能其中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安迪生当时并不在现场,这也是他的怀疑。

不管真相如何,马戛尔尼此行的任务是搞砸了。寿典一结束,乾隆就指示和珅早点把他们打发走。马戛尔尼可不甘心就这么空手而归,他这次出行可是花费了巨资,带着国家寄予他的殷切希望。

马戛尔尼找到和珅,想跟他谈两国通商的事情——这叫病急乱投医,找错人了。随后,马戛尔尼又向乾隆上书,提出两国互派使节常驻对方国家的首都,马戛尔尼表示自己很希望留在北京,同时欢迎乾隆在英国建立大使馆。

对于这种“无稽之谈”,乾隆非常不耐烦,他让和珅早点赶英国使者回家。

和珅是何等精明的人啊!他跟马戛尔尼谈话时,一一避开正题,委婉地说:“特使大人离开英国很久了吧,哎,确实有好些日子了,思乡了吧!赶快回去吧,北京的冬天挺冷的。我们皇帝啊倒是很想留你们在这里多住一段时间,可惜就怕你们身体受不了。”

看到马上就要被人赶走,马戛尔尼只好亮出自己的底牌,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图穷匕见。马戛尔尼现出来的不是匕首,而是诉求,他以急促的语调告诉和珅:“请贵国允许英国商人在舟山、宁波和天津三地贸易;请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一个货栈,以便英国人在这里经商;请在舟山海域给英国人一个不设防的小岛,让英国商人在这里居住、买卖;请允许英国人在广州享有以上的权利;请减免货物从澳门运往内地的关税;请不要让广东的官员勒索英国商人;拜托了,大人!”

和珅把马戛尔尼的话转告给乾隆,乾隆一听,火冒三丈,原来这些洋鬼子不是来给我祝寿的:骗子,骗子,一群骗子,居然敢跟我提这种要求,让他们滚回去吧,给沿途官员打招呼,不要善待他们,让他们凄凄凉凉地滚回家。

马戛尔尼的随行员安德逊回忆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