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全老人的外交手腕(第2/5页)

就在福建教案爆发之时,一个躲在安徽和湖北交界处的山林里烧炭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产生了反清的念头。这个年轻人叫马朝柱,生活非常辛苦艰难,看不到理想,青春对他来说似乎是一场悲剧。没有出路,他于是想到了反清,他经常跟白云庵里的和尚聊天,讨论如何推翻清王朝。

马朝柱夸口说自己在十六岁时做过一个梦,根据梦的指示,自己似乎有九五之命,而且这个帝王师就在护国寺里。白云庵的和尚告诉他,白云庵以前的名字就叫护国寺,莫非……

后面大家可以想象到了,造反之前首先要造势。马朝柱忽悠了一大批人,联想到当时清廷正在镇压西洋传教士,马朝柱告诉大家,明朝后裔朱洪锦现在正在西洋,还有大学士张廷锡和大将吴承云等人支援自己。张廷锡是张廷玉的弟弟,马朝柱说张廷玉跟乾隆闹翻了,待在家里想造反。还说吴承云是吴三桂的孙子,准备继承遗志,起兵反清。

乾隆十五年,马朝柱宣扬说朱洪锦很快就在西洋起事,准备光复明朝。马朝柱打着西洋的旗号造反,多少还是有些创造力的,从乾隆镇压传教士的行为中,马朝柱看出乾隆对西洋人的恐惧心理,所以便将明朝后裔和西洋人捏在一起。

起义最后被血腥镇压,但马朝柱却神龙见首不见尾,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人猜测他可能渡海去了西洋,这件事对乾隆刺激很大,重要的不是叛乱,而是叛乱与西洋人的关系。如果西洋人在幕后支持这些叛乱的话,大清的统治将岌岌可危。

乾隆下令在全国对马朝柱进行搜捕,乾隆认定这个人肯定跟洋人勾结,如果没有海外背景,断不至于这么猖狂。乾隆对马朝柱下了通缉令,然而连马朝柱的影子都没看到,搜捕了二十年,始终找不到这个神秘人物的行踪。

越是找不到,越容易产生不着边际的幻想,乾隆觉得西洋人实在是太危险了,这些藏在暗处的妖魔随时会跳出来,扑向大清国,将大清国撕得稀巴烂。乾隆也知道,在自己登基的第五年,荷兰人在印尼屠杀华侨,一万多华侨被杀,时人称之为“红溪之役”。从郎世宁这些宫廷画家的背后,乾隆看到了不一样的西洋人,如果说郎世宁是天使的话,那么,还有魔鬼躲在暗处。

洪仁辉事件

乾隆二十年四月,一艘外国商船靠近宁波港口。浙江水师前去拦截,发现船上有五个西洋人,其中一个人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说:“我……系洪仁辉……英吉利人……”

洪仁辉说他们是想到宁波做生意的,进一些茶叶和蚕丝到欧洲去卖。水师提督武升进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一个捞油水的机会到了。武升进立即向乾隆奏报,说这些洋鬼子感服圣恩,千里迢迢来这里经商,带来了许多银元和洋酒,还有四十多名汉人水手,这些水手都没有发辫。

乾隆毕竟是作为帝王的最高统治者,他对洋酒银元都无兴趣,也没兴趣跟这些洋人交流,倒是对四十多名没有发辫的水手非常警惕。这些汉人模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辫?他们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海外华侨,这事一定得查清楚。如果这些汉人是中国人,那可是抄家灭门的大罪。后来查明说这些人是外国人,乾隆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乾隆一看没大事,便让武升进好好招待那些洋人。结果,这些洋人满载而归,把中国的商品带回国内,大发洋财。第二年,他们又来了,不过这次船只要大得多,带来的货物也多得多,水手有一百三十多个。这次,洪仁辉担任起了翻译,中文水平似乎也有所提高。

这一次,乾隆警惕起来了,他感觉到这些西洋人的野心。虽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人的野心是什么,其实现在我们知道是发财,但乾隆更多的是从“维稳”的逻辑来看问题的。

乾隆于是找这些洋人麻烦:本来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澳门等港口通商,从来没有到宁波来的,这些洋人想把宁波开辟成一个港口,这事本来没有什么不好,但长期下去,滞留在内地的洋人会越来越多。

乾隆并没有直接把洋人轰走,而是指示两广总督杨应琚提高关税,最后关税比广州、澳门等地提高了一倍。

提高关税以后,并没有把这些洋人撵走,他们反而继续在这里经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洋人为什么不在广州通商呢?其实,洋人真正怕的不是提高关税,而是各种各样的陋规,广州那边陋规太多,各级官员敲诈勒索,搞得洋人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在宁波的话,陋规少,采购也更方便,成本价大大降低,虽然关税提高了,但实际利益更大。

浙江巡抚杨廷璋把这些情况如实地禀报乾隆,没想到乾隆居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策,他决定开放浙江为通商港口,允许外国人到这里贸易。本来这是一项符合发展潮流的政策,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很快就终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