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寸土必争康熙大战沙俄(第2/6页)

这一战,清军虽然被打退,但是震惊了沙俄。哈巴罗夫不得不撤走,随后,沙皇又任命斯捷潘诺夫为达斡尔地区长官。顺治十二年的时候,清军都统安达礼重创俄军,后来由于粮草缺乏,安达礼不得不班师离开,导致斯捷潘诺夫在黑龙江横行。

顺治十三年(1656年),又有一支沙俄军从叶尼塞斯克出发,闯进石勒格河流域,在顺治十五年占据蒙古族居住地尼布楚,并将尼布楚据为己有,在这里建筑堡垒。

斯捷潘诺夫带着五百人在松花江一带横行无忌,终于遭到清军的阻击,宁古塔昂邦章京带领一千四百人在松花江畔和俄军展开激战,击毙了头领斯捷潘诺夫,杀敌二百七十多人。随后,清军收复雅克萨,摧毁俄军堡垒。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总管沙尔虎达子巴海得知俄军在费亚喀部落西岸,立即赶到那里,埋伏起来,当俄军出现时,发动突然袭击,大败俄军。胜利之后,清军并没有进一步巩固成果,而是撤军离开。

康熙四年(1665年),沙皇派遣切尔尼科夫斯基再次攻占了雅克萨,之后任命切尔尼科夫斯基为雅克萨长官,并将雅克萨划入本国的尼布楚。侵略者们以雅克萨为据点,开始向黑龙江中下游渗透。

这次,侵略者比以前更高明了,不再像以前那样野蛮,反而展开了外交战和心理战,极力拉拢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分裂和颠覆活动。达斡尔酋长根特木耳本是清朝的四品官。在沙俄的引诱下,居然叛国,逃亡尼布楚,结果导致了中俄之间的“逃人纠纷”。

康熙十二年(1673年),陆续有一些将领叛逃。当时国内不稳定因素正酝酿,康熙并不倾向于用武力解决问题。

早在顺治的时候,沙俄就派遣使者进入北京,当时沙俄使者不肯下跪,由此导致外交上的礼仪危机,结果双方闹得很不愉快。

对沙俄的侵略行为,康熙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沙俄虚与委蛇,一面和清廷周旋,一面继续进行武装侵略活动。

康熙八年和九年,清廷两次派遣索伦等人到尼布楚交涉,要求沙俄当局立即停止无耻的侵略行为,并将叛国分子根特木耳等人遣返回国。可惜,沙俄对这些都置之不理,沙俄不吃软,只吃硬,康熙在心里摸透了沙俄这个特点,决定时机来了,就好好教训一下沙俄。

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沙俄的使团来到北京,态度强横,要清朝低头服输,并允许北京与沙俄自由通商。面对这么狂妄的使者,清廷居然仍然非常友好。这就奇怪了,其实康熙等人完全不知道使者在说什么,宫廷里没有一个懂俄文的,所以对于对方的侮辱性言辞和内容一无所知,反而善待他们,临走时还给他们许多礼物。这无疑让沙俄以为清廷是软柿子。

不久,康熙让索伦带着国书去尼布楚,国书中表示愿和沙皇永修友好,但沙皇必须履行两个条件:一、归还根特木耳等人;二、不得骚扰边境。沙皇将康熙的要求当成放屁,根本不做任何回应。

康熙十四年(1675年),俄方派出以尼古拉·斯帕法里为首的百人使团来京,俄方使者给康熙一份国书,要求他允许两国互市,清朝每年将四万两左右的银子和其他宝贵物品运往沙俄,购买清朝需要的货物,指定海陆通商航线,释放被俘虏的沙俄人。对于边境问题和遣返叛徒回国的问题,沙俄使者却只字未提,康熙问起时,他们借口看不懂汉字,所以没办法照办。

但康熙还是以礼相待,不跟这些人一般见识。尼古拉在京期间,不光是为了外交,更多是为了刺探清朝情报。他曾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那里得知一些情报,南怀仁告诉他:“如果不引渡根特木耳,康熙一定会对俄作战,康熙打算先攻打阿尔巴津和尼布楚要塞,先发制人。现在之所以没打,是因为在准备,如果边境的哥萨克士兵能够安分守己,停止骚扰,皇上或许不会攻打。”

有人认为南怀仁是个间谍,康熙看错了他。但笔者怀疑南怀仁的那番话可能是康熙的计策,目的是希望沙俄能够知难而退,达到不战屈人之兵的效果。一个比利时人犯不着为了俄国出卖自己的信仰,康熙对待南怀仁一直不错,待之以师礼,他有必要跟自己的皇帝学生过意不去吗?

沙俄不为所动,后来清朝出现了三藩动乱,沙俄趁火打劫,加强武力扩张,企图占领整个黑龙江。几年间,黑龙江鸡犬不宁,康熙忙于三藩,无暇顾及。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帮强盗做出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他们把二十几个猎人诱骗到一个房间内,活活烧死。

康熙彻底明白了,跟这帮强盗没道理可讲,这些混蛋根本不想要什么和平,只有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