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康熙妙手取台湾(第2/4页)

当时,吴三桂虽然在走下坡路,势力还是非常强大。康熙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决定对郑经做出让步。康亲王杰书奉命与郑经谈判,但郑经提出的条件比以前更苛刻,不仅仍然坚持以前的原则,还加上了许多附加的条款。如果息兵的话,清廷必须出让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康亲王做出让步,表示可以不剃发,可以像朝鲜那样,但是不同意给郑经的军队发粮饷。

郑经一看,你让我做你的藩属,又不给我发工资,可以啊!但是你必须再割出一部分沿海城市给我。双方仍然一边谈一边打,但是由于地盘问题一直谈不拢。

吴三桂死后,清廷平定了三藩,集中精力攻打郑经,将郑经又打回台湾岛。

姚启圣和施琅比赛收复台湾

姚启圣,浙江会稽人。其人任侠豪迈,轻狂不羁。

根据一些野史笔记的记载,姚启圣这个人力大如牛,胡须非常长,目光炯炯有神,像闪电一样逼人。姚启圣年轻时到各地浪游,一次睡着了,鼾声如打雷,有个仆人偷看,发现他就像一尊老虎雕塑一样。姚启圣这个人性情非常豪爽,花钱如流水,到处打抱不平,完全就是金庸群侠传里面的人物。

那么姚启圣是怎么发迹的呢?

耿精忠造反的时候,姚启圣捋须大笑:“一竖子耳,在我眼里他就像池塘里的青蛙,能有多大作为啊,哈哈哈!”

当然,姚启圣也不是光说不练,他很快就证明自己说的不是空话。他和儿子姚仪散财,招募了几百人,投到康亲王杰书的麾下。很快,姚启圣由于屡立战功,得到杰书的赏识,提拔为温处道佥事,耿精忠投降后,姚启圣擢升为福建布政司,负责征讨郑经。康熙十七年,姚启圣升任为福建总督,才五年的时间,姚启圣就从一个被革职的知县当上了一省总督,升官确实很快。

也就是从这时起,姚启圣这个名字跟台湾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两年后,姚启圣晋升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此人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姚启圣却是个狂人,康熙二十年(1681年),御史徐元文弹劾姚启圣,列举他七大罪,并建议将他革职查办,永不叙用。姚启圣的罪名主要是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生活堕落,包养一大批歌女舞姬,还强占他人妻子;排挤同僚,侵占他人功劳。

对于这些指控,姚启圣态度强硬,一概予以否定。对于这些指控,康熙并没有追究,他知道姚启圣是个可用之才,当时正是用人之际,不但没有处罚姚启圣,反而给他加官晋爵。这是康熙用人高明的地方,他知道姚启圣虽然轻狂,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对朝廷忠心耿耿,永远处于可控范围中。对于这样的人,没有必要追究。

平定台湾的任务落到姚启圣头上,姚启圣在陆地上大战还行,但对于水战并不精通。所以,姚启圣给康熙推荐了一个人。施琅,要不要用施琅,康熙是犹豫的。施琅的能力康熙看得一清二楚,但是他不太相信施琅这个人。一方面是因为施琅背景复杂,另一方面上次郑经的反间计至今还施加着影响,加上后来康熙解除施琅的权力,把施琅召到北京。施琅进京后的生活过得很不如意,不仅政治失意,连经济也比较困难。

在京期间,施琅仍然密切关注郑氏集团的动向,研究海战方面的兵书,准备有天再次报效朝廷,澄清别人对自己的怀疑。

真正让康熙下定决心启用施琅的保荐人是李光地。李光地是康熙的亲信大臣、内阁学士,李光地曾和施琅谈论战事,施琅对战事的精辟分析深深地让李光地折服。李光地从此佩服施琅的才智和谋略。

康熙二十年七月,一天退朝后,康熙让明珠和李光地单独留下,询问他们对郑氏的策略。李光地分析了多年来招抚失败的原因,表示招抚这条路走不通,只能用兵。康熙问他:“用兵的话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呢?”

李光地打起了太极:“点将,这么大的事,臣怎么敢参与呢?”

康熙又说:“就你看来,有没有可以信任的人,说说无妨啊!”

李光地还在犹豫,康熙一再催促他。最后,李光地说道:“此事非同小可,让我好好考虑几天吧,考虑完了我会给圣上答复的。”

康熙不等李光地答复,就催促明珠去问,李光地委婉地说道:“要说信任的话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值得信任的人,综合考虑,还是施琅更适合一些。”

康熙于是亲自召来李光地:“施琅的能力朕知道,但是你能保证他不会有其他的麻烦事吗?”

李光地想了想说:“施琅的才略确实无与伦比,但是为人比较孤傲,成功之后让兵民相安,约束自己还得靠圣上妙手妙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