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7/17页)

这篇檄文文采斐然,通篇都是谎话,不过确实起到了宣传作用。檄文一传出,天下骚动,人心思叛。许多人纷纷向吴三桂投降,云南提督张国柱、永北总兵杜辉、布政司霍之英等人,第一时间投降吴三桂,获得官职。对于不服从的人,吴三桂的政策是消灭。

短短的时间内,吴三桂的大军就膨胀到二十多万,各方守将纷纷归降,吴三桂的兵锋直指贵阳。甘文焜是清朝的一个忠臣,誓死不降,被镇远守将江义包围后自尽,吴三桂大喜,一路兵不血刃进入贵阳。

接着,吴三桂挥师向湖广挺进。

康熙的补救措施

兵部郎中党务礼,户部员外郎萨穆哈、席兰泰,主事辛珠、笔帖式萨尔图等人,得知吴三桂叛乱的消息,立刻逃出贵阳,向京城飞奔。

这些人跑到镇远的时候,忽然发现镇远城戒备森严,封住了所有出口,而且驿站里根本不提供马匹。党务礼、萨穆哈等人心急如焚,后来找关系弄到两匹马,两人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抄小路离开镇远,飞奔到沅州。沅州还不属于吴三桂的控制区,党务礼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丝毫不敢歇息,立即进入湖南境内,得到驿马后向京城一路狂奔。

在马上狂奔了十一个昼夜,他们终于赶到北京。到了北京后,党务礼等人没有先去皇宫见皇帝,而是直奔兵部衙门。下马的时候,几人喘着粗气,没法说话,头晕眼花,不得不抱着柱子。兵部的官员们见此情景,急忙扶住他们,让人端来几碗水,撑开他们的嘴巴,把水灌了进去。

过了好一会儿,党务礼和萨穆哈才慢慢恢复一些气力,说道:“反了,吴三桂反了……”

当吴三桂谋反的消息传到朝廷时,朝野震惊,康熙也很震惊,不过没有慌乱。当时反对撤藩的索额图此时力举诛杀那些建议撤藩的大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吴三桂承认错误,请求息兵。但康熙拒绝了,康熙还算一个敢作敢当的皇帝,他说撤藩是自己的决策,不能将过错推给大臣(朕素不肯诿过臣下……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

应该说,康熙此时已经意识到撤藩的害处了,当时他确实有点傻有点天真,以为满足吴三桂物质上的需求,就能撤藩。他太低估了吴三桂这个人,如果不是吴三桂时运不济,没有天命,大清江山就要毁于康熙这个明君的手中。

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后,康熙并没有一味自责,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如果说吴三桂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老姜,那么康熙还是正在成长和成熟的青年。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没有慌乱,没有恐惧,而是镇定从容正视现实。

在军事调度方面,康熙表现出了他运筹帷幄的天赋。他派遣八旗劲旅前往荆州,扼守渡口,防止吴军渡江,荆州成为阻碍吴三桂的重镇。康熙选择荆州可以说是很有眼光的,荆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将荆州作为对付叛军的大本营和要塞,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康熙任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大将军,统领多罗贝勒察尼,都统觉罗朱满,觉罗巴尔布,护军统领伊尔度齐、鄂尔泰,前锋统领硕岱等大批满洲将领前往荆州镇守。

同时,康熙任命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孙延龄是孔有德的女婿,孔有德被李定国打败后,全家自杀,只有女儿孔四贞逃了出来,孔四贞后来嫁给孙延龄。孙延龄一直镇守广西,广西与贵州交界,把广西交给孙延龄这样的老将,对于遏制吴三桂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康熙料想吴三桂必定进军四川,因为四川和云南接壤,吴三桂为了问鼎天下,肯定要将四川收入囊中。康熙命令镇守西安的将军瓦尔喀星夜奔赴四川,并且叮嘱瓦尔喀:“凡是由云南进入四川的险要之地,一定要派重兵把守。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和其他地方的部队一起讨伐贼军,不过,一定得小心,得看准。”康熙让大军驻守四川有双重的战略意义,既可以防止吴三桂入蜀,又可以乘机捣毁吴三桂的大本营云南。

除此之外,康熙还让陕西总督哈占严守西北防线,不给吴三桂扩大地盘的机会。

对于江南江西一带,康熙也非常重视,康熙认为,江南江西一带水路发达,如果不严加防守的话,很可能成为吴三桂进犯江苏、浙江的一个跳板,江南素称鱼米之乡,一旦吴三桂控制江南,帝国就失去一块重大的财政蛋糕,战事上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事实上,吴三桂叛变不久,耿精忠就响应他的号召,准备和吴三桂一起夹攻江西。没想到,康熙早就有所防备,切断线路,让吴三桂和耿精忠没法会师。结果,耿精忠的部队被遏制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地方,进又进不了,退又不想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