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孝庄与多尔衮的往事(第4/8页)
第四,就是张煌言的那首诗。其实这个论据完全可以排除,诗人的诗是绝对不可以作为历史考据的论据,像《荷马史诗》这种毕竟是少数。张煌言是反清志士,反得很郁闷,写几首诗给清朝泼脏水,发泄发泄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表示理解,但绝不能拿这个当证据。
第五,据说一些学者从顺治的谕旨中发现了蛛丝马迹。在1660年,顺治皇帝颁布了一道谕旨,谕旨中说:“睿亲王摄政之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恋慈衷,赖以宽慰。”许多学者从“每经累月放得一见”看出了问题,是啊,福临当上了皇帝,孝庄要见他还不容易,为什么只能“萦怀弥切”。
学者们认为这中间肯定有什么问题,母子之间不能见面,说明中间一定有什么挡着。是谁挡着呢?除了多尔衮似乎没有其他人了。既然可以肯定是多尔衮,那么多尔衮用什么方式阻止孝庄和福临见面?很多人猜测,太后之所以跟顺治见面困难,是因为太后已经不在宫里了。太后不在宫里,又会在哪里呢?在多尔衮的家里,她已经嫁给多尔衮了。这是学者们的猜测,根据这些捕风捉影的话判定孝庄下嫁给多尔衮了。
第六个证据就比较玄乎了,跟风水墙有关。古代帝王是非常讲究风水的,都觉得能当上皇帝光靠个人努力还不够,还得有祖宗的庇佑。清朝有三处陵寝,一处在沈阳,两处在河北。大家知道,皇家的陵寝周围有一道围墙,相当于把陵寝保护起来。奇怪的是,孝庄的陵寝却在圈子之外,不在三个陵墓中的任何一个里面,孤零零地悬在外面。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根据古代皇家陵寝的规矩,皇帝的妃子,不管是死在皇帝前面,还是死在皇帝后面,只要没有犯谋杀皇帝这样的大罪,都要葬在皇帝的墓旁。跟皇帝关系亲的就葬在皇帝身边,跟皇帝关系疏远就葬在外围,但一定是在风水墙里面。
孝庄虽然跟皇太极的关系不是很亲,但也没有理由葬在风水墙之外啊!整个大清朝,就孝庄一人的坟墓是孤悬的。例外总会激起人们的兴趣,人们会猜想其中到底有什么蹊跷。
野史中有这么个记载,孝庄逝世后,她的遗体本来是准备运到关外的昭陵,和皇太极合葬。就在这时,灵异事件发生了,当孝庄的棺椁运到清东陵附近的时候,突然之间变得沉重,一百二十多个人都抬不起棺椁。当天晚上,康熙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孝庄对他说:“不要让我跟太宗合葬,棺椁停在什么地方,就是安葬我的地方。就地安葬就行了,一定要牢记我的话,不可以违逆。”
野史虽然不可靠,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正史对此也有记载,《清史稿》中孝庄文皇后的传记中说,孝庄在临死前给康熙留下遗言:“太宗皇帝已经葬了许多年,不要为了我轻易动他的陵墓,况且我心里只惦记着你们父子,葬在孝陵附近就可以了,我不会有什么遗憾的。”
孝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不想和皇太极合葬,跟皇太极的感情不是很深,心里只挂念着顺治和康熙父子俩,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孙子。说实话,孝庄对顺治的感情不是很深,倒真的很爱孙子康熙。康熙也很听话,祖母这样安排,就照她说的做。到康熙驾崩,孝庄的棺材还没入土,一直搁在地面上。直到雍正三年,孝庄才入土,雍正把他葬在孝陵外面,取名为昭西陵。昭陵是皇太极的陵墓,不过皇太极的陵墓在沈阳,孝庄葬的地方在河北。
孝庄生前说的太宗安葬已久,不想扰动他,这只是个借口。在孝庄逝世一年前,中宫皇后哲哲逝世后,便是撬开皇太极的陵寝,葬在皇太极的身边。后来,慈禧太后死后,咸丰都葬了四十七年,还是把他的陵寝撬开,把慈禧葬在他的身边。所以说,孝庄绝对是一个特例。她为什么没有跟皇太极合葬,一直飘在风水墙之外呢?这是让历史学家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孝庄之所以没有跟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她生前又嫁给了多尔衮,孝庄身受汉文化影响,觉得嫁给了多尔衮,死后又跟皇太极合葬,心理上不适应。
至于孝庄说自己只牵挂顺治康熙父子,不在乎是不是跟皇太极合葬,这个理由也非常牵强。事实证明,孝庄对顺治的感情是非常淡薄的,当然这跟顺治让她失望也有关系。顺治帝生前非常看不惯孝庄,觉得她作为一个太后,怎么能跟多尔衮眉来眼去,把自己的脸、皇家的脸都丢光了。他哪里知道孝庄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他,要他理解孝庄那是不太可能的事。
顺治死后,孝庄一直没有去他坟墓看,直到康熙有一次劝她,才在顺治陵前走了一遭。所以,学者们猜测,孝庄为啥没有葬在皇太极身边,一定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这个苦衷肯定是非常大的,所以连孝庄的孙子都觉得没法埋在那里,甚至连重孙雍正也觉得没法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