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孝庄与多尔衮的往事(第3/8页)
其时,顺治已经当了五年的皇帝,从豪格之死中,他感觉到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孝庄嘱咐苏麻喇姑好好教育顺治,苏麻喇姑来到顺治房间,屏退了所有人,对顺治说,从今以后,你不要再闹了,要听话,以后不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一切都按摄政王说的做,不要和王公大臣们过于接近,如果你喜欢玩,就自己找个地方好好玩。
顺治吓坏了,一个劲儿地点头。
这时候,朝中的局势也越来越紧张了。多尔衮先是将自己的力量渗透到两黄旗中,执掌正蓝旗的豪格死后,多尔衮又将正蓝旗交给多铎。代善的正红旗也渐渐地落入多尔衮的掌控之中,镶红旗的命运也大抵如是。
整个朝中全是多尔衮的爪牙,大臣们对端坐在宝座上的顺治越来越不敬,形势虽然对多尔衮很有利,但多尔衮的心情也越来越烦。一方面是高处不胜寒,一方面又是道德与欲望的冲突。应该说,唯一能体会多尔衮痛苦的人是孝庄,他经常和孝庄聊天。
在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多尔衮选择了放纵来释放压力。其实,多尔衮在早期并不是一个特别好色的人。但现在,他一头扎进了欲海中,也渐渐地远离了孝庄这个红颜知己。
孝庄非常明白多尔衮痛苦的原因。他想夺权,然而又有心理负担和压力。以孝庄对这个男人的了解,她认为多尔衮最终还是会夺权的。这些日子里,孝庄经常找姑姑哲哲商量对策,可惜哲哲搬到北京后经常生病。孝庄只好独自面对这危局。
之前,对多尔衮的几次晋封,都是孝庄在背后以小皇帝的名义颁布的。每一次效果都非常好,多尔衮很满意,朝廷大臣们也觉得太后英明。豪格死后,在八旗和朝廷中掀起了惊涛骇浪,王公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是拥护多尔衮,一派是拥护小皇帝。在这汹涌的暗流中,大清国的政权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危险。
孝庄太后待在深宫中,她的地位虽然非常高,但却是孤独的。朝中全是多尔衮的人,她唯一的亲信就是苏麻喇姑。苏麻喇姑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她不仅负责在太后和小皇帝之间传话,还掌握着一些秘密的渠道,可以和驻扎在北方的那些忠于小皇帝的王公大臣接头。
为此,苏麻喇姑也付出了代价。一次,孝庄命令侍卫席那布库的妻子侍奉皇后,那人却不愿意,孝庄只好派苏麻喇姑去请,结果被席那布库狠扁了一顿,差点把苏麻喇姑打死。可以想象当时的形势有多严重,一个内侍大臣竟敢把皇太后最亲近的侍女差点打死。事发之后,皇太后还不敢声张,对外说苏麻喇姑是从马上掉下来的。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孝庄和顺治的处境有多危险。更可以看出,孝庄的城府与聪敏到了何种地步。
太后下嫁之谜
清朝留给我们的悬案实在太多了,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孝庄嫁给了多尔衮;一种认为孝庄虽然没有嫁给多尔衮,但是两人是情人关系;还有一种认为孝庄非但没有嫁给多尔衮,而且两人是清白的。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民间流传孝庄下嫁多尔衮到底是因何出现的。说来,还是皇父摄政王的“皇父”二字惹的祸。再者就是当时南明的著名诗人张煌言写的一首诗:
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诗中明明白白提到慈宁宫和太后婚,当然,诗人的话从来都是让人怀疑的。那为什么太后下嫁多尔衮流传得这么广呢?
那是很多人认为孝庄嫁给多尔衮是形势所需,持有这个观点的人有八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证据。
第一,通过和多尔衮结成政治婚姻,可以保全顺治的皇位。人们认为孝庄如果不嫁给多尔衮的话,顺治帝皇位坐不稳,其实嫁不嫁他皇位都坐不稳。当然,那些认为孝庄嫁给多尔衮的人确实抓住了一点,多尔衮不能生孩子,孝庄嫁给他的话不用担心生孩子,从而对顺治帝构成威胁。这个说法看起来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有道理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实发生过的。
第二,弟娶兄嫂是满洲的旧俗,确实如此,这种事情在满洲经常发生,满洲没有汉族那些伦理道德,人们也视为正常。这个证据的关键是,有这个习俗不代表所有人都按这个习俗办啊!就算孝庄愿意嫁给多尔衮,多尔衮愿不愿娶还是个问题呢!
第三,多尔衮自称为皇父摄政王,什么叫皇父摄政王,许多人的理解是多尔衮以父亲的名义摄政。既然都是父亲了,那说明孝庄嫁给了多尔衮。这个证据非常荒谬,慈禧还让光绪喊她亲爸爸呢,莫非慈禧就是光绪的亲爸爸?但是当时的汉人并不这样想,听到皇父摄政王的称呼,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莫非那个太后嫁给了多尔衮?弟弟娶嫂子,对于当时深受三纲五常教导的汉人来说,口味确实太重了,想不好奇都难。你没娶皇帝的老妈称什么皇父啊,既然敢这么自称,那说明肯定是娶了人家老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