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第3/7页)

譬如,商品定价问题。物价是涉及到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也是通过资源完成对社会控制的最重要的手段。七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政府定价的,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定价范围不断缩小,到1992年还有141种(类),到2001年则只剩下13类了。1992年,在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还是5.6%、10.3%、19.8%,但是到了2001年,就变成了2.7%、2.7%和9.5%。686现在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都由市场定价,政府仅对极少数关系国际民生的重要商品与劳务有定价权或价格控制权,还得开听证会。

譬如,政府审批范围问题。大家知道,行政审批制度是保证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权力的表现形式,所以从中央政府一直到县一级政府以及各行政部门都分别拥有层次不同的设定和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权力。自2001年到2005年10月,国务院68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单位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总数的50.1%,实现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涉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事务;中央带头,各省跟上,也削减了一批自行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31个省(区、市)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22000多项,占审批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687

再譬如,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问题。所谓国有企业,就是国家投资的企业,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政府的指令下进行的,所以那时候的企业也不叫企业,叫工厂,经理也不叫经理,叫厂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开始放松对企业的管制,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让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目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放松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抓大放小,使一大批中小企业完全脱离政府的控制,成为市场上自生自灭的组织,用当时的流行用语叫“断奶”。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同“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包揽越多,市场发育越慢,微观主体越难成熟;政府包揽越多,需要的机构和人员越多,政府费用越庞大,税赋越重,微观投资和微观经济就越没有活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走向下放权力、减少层次、调整结构、精减人员,由原来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实现对市场的调控和引导,企业和人则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西方国家的政府是建立在人性恶观念基础之上的,所以政府是个坏东西,需要制约。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政府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政党理论基础之上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他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实现人民富裕的过程中,政府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看客,绝不仅仅只是个食税者,也绝不仅仅是个政策制定者,它必然会是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主导者。

还是1978年12月13日的那篇讲话,邓小平说,“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么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的领导,也都要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688

这是一段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表述,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三十年的社会发展重心,也成为后三十年来政府工作的指挥棒。为了发展中国经济,党和政府做了种种努力,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就是政府主导招商引资。

1840年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是被迫的,使中国处于被掠夺的状态;1949年之后的中国也是对外开放的,但那是一边倒的,倒向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苏联给了中国无私689的援助;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中断经济援助,中国站到了第三世界一边,为获得他们的政治支持,中国又给了他们无私的援助。

文化大革命当中,虽有“四三方案”690等设备引进项目,虽然陈云等也提出“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691,但在“为资产阶级服务”、“崇洋媚外”、“洋奴哲学”、“修正主义路线”等观念的阻碍下,对外开放终究难成气候,所以邓小平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