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的下场(第2/5页)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王莽从不跟堂兄弟们去寻欢作乐,而是洁身自好,表现得谦恭谨俭、温文尔雅,处处表现出一个年轻儒者的风范,由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公元前22年,执掌朝廷大权的伯父王凤病倒了,“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351于是王莽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因其从不以自己为尊,清廉俭朴,致使朝野一片称赞,因而仕途也一帆风顺。公元前8年,38岁的王莽出任大司马。

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刘欣即位,是为哀帝。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只得卸职隐居于封地新都,闭门不出。

公元前1年,汉哀帝又去世了,王政君重新掌权,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及禁军。其后,拥立9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被看作是“周公在世”。

公元6年2月4日,汉平帝刘衎病死。立年仅2岁的刘婴(孺子婴)为皇太子,王莽暂代天子朝政,称“摄皇帝”或“假皇帝”。

公元8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宣布推行新政,实行全面的改革,史称“王莽改制”。

他的改制是大幅度的。

在政治上,根据儒家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如更大司农名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等;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352。

在经济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实行井田制,什一而税;称奴婢为“私属”,不得买卖;“张五均”353,“开赊贷”354,“设六筦”355,向取利于名山大泽的养蚕、纺织、缝补、工匠、医生、巫、卜、樵夫、渔民、猎户及商贩征收山泽税;

在对外关系上,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为由,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为侯。

另外,王莽还在教育、祭祀、法律、音乐、漏刻(计时工具)、建筑、历法、度量衡、车辆制作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改革,甚至还改了许多地名。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死了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校尉公宾就“斩莽首”,尸体则被争夺的士兵肢解了。几天后,“悬莽首于宛城市”356,当地“百姓”纷纷拿石头砸,据说还有人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吃了。后来,王莽的头骨被处理了,刷了油漆,收藏到皇宫武库里,并且一直收藏了二百七十多年。

3.王安石(1021年—1086年)

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成年后仕途顺利。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深刻地认识到宋朝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1058年,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年王安石写了一份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分析了宋朝内忧外患交织、财政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的形势,提出了变更天下弊法以及培养大批适应变法革新需要的人才的迫切性。要求宋仁宗以汉、唐两代王朝的覆亡为前车之鉴,果断实行变法。他还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思想。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

1067年,20岁的宋神宗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所以即位后就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

1069年2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主持变法。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357等新法。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坚持“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358,得罪了不少人。

1073年,蝗虫成灾,继又大旱。1074年3月,京城安上门的监门郑侠画了一幅《流民图》,写了一篇《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说大旱皆因王安石变法,称:“臣谨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359。“神宗反复览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360。第二天,青苗、免役法“暂停追索”,方田,保甲法一起罢除,共采取了十八条措施。

三天后,大雨瓢泼,“远近沾洽”361!这让宋神宗大受刺激。

1074年4月,“众疑群谤”之中的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再任江宁知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