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祖烈烈五

商汤把取代夏朝的过程称为“革命”,就是革去夏朝之命的意思。商汤成了继立的商朝的第一任王,王字就是战斧之形,象征着他的武力和权威。他任命伊尹、仲虺作相,把纯白色的衣服制定为最高等级,上衣下裳,腰束宽带,除了佩玉,腹前还有一条“蔽膝”直垂到膝下,这是古代中国的领带,只不过是系在肚子下面(这种领带一直延续着穿到了明朝,我们等到秦始皇时再详细介绍)。

据说商汤还制定了《汤刑》以维护帝国的秩序。从文献上可以推见商王朝刑罚颇重,刑杀的手段有斩首、肢解、火刑、沉水、活埋、弹射之类,但很少关进监狱去蹲几年。大约在监狱里蹲着还有饭吃,不受风吹雨打,这在当时看来不是处罚而是享受。所以商人要以残害肢体的形式表示惩罚,一次性就够了,砍玩脚就放回社会,从而节省了修建监狱和招募看守者的费用。总之,当时监狱业不发达。

商人刑杀人的动作如今保存在“伐”、“期”这样的汉字当中。比如“伐”像以戈截人首,“期”像以钺砍人首,左旁被反缚两手的人已是身首分离。“卯”是把人对剖,分置在案子上。“陷”字是置人于土坑中,抛土填埋。“燎”如燃木之像,上边放人。这些恐怖的汉字为我们今天依然使用,只是不知道其中隐含杀机。轻杀本来是商朝的传统,酷刑是早期人类的共性,后人不了解,却把这些罪恶都归结到后来的商王末帝“纣王”身上,是不公平的。

商汤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在于能用“非己之民”,也就是联合其它诸侯共同颠覆夏朝。这给他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坏处,使他不能独享新的王朝。交通、通讯等技术手段的落后,也要求庞大的国土必须分国而治。商汤被迫分封那些劳苦功高的合作者,在一次诸侯大会上把他的“帝国”分给三千诸侯来承包。这一数字已经明显少于大禹时代的万国诸侯,体现着整个中国统一化的进程。

我们仍然不能高估商汤对帝国的控制力度。我们可以称当时的埃及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是一个帝国,而把商朝称作帝国还需慎重。商王的直接控制区,不过是五百公里直径的圆,所谓“邦畿千里”,对应于地图上就是河南中东部、山东西部,是华夏族与东夷族的结合部。这个圆圈以外的土地,成为诸侯们的舞台。

为了防御各种野心不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异姓部族,商汤干脆把自己锁在一座严丝合缝的城里,以对付进攻者的弓箭。于是有了夯土的城墙,可以遮蔽敌箭、隐蔽自己行动和迟滞敌人进攻——城这个重要的文明标志,也是在商朝初期才开始成形,受战争行为的催化而出现。

建造这样的城,意味着砍伐林障、加工木材、堆砌土料、制造工具、设计器械,这些东西刺激了青铜工具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人们还需要缜密沟通,促进了文字的发展。于是,修城这种出于战争防卫目的的行为,直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跃进。这是战争给历史的积极推动力。(两河流域、埃及文明之所以发达,也在于早期那里的城邦国家之间不停地打架,迫使大家空心思革新技术、发展经济、推进文明。)

商汤国都的准确位置历来众说纷纭。我们所能断定的是,商汤及其继承者先后修筑了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当时的城邑,一直到一千年后的春秋时代,都是非常狭小,每边长才几百米,用土围子围着,跟一个普通中学差不多。唯独商汤新修建的偃师商城,规模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准,等于一所大学的面积,比如清华大学。

偃师商城长1.7公里,宽1.2公里(五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实在很小。不过,全世界的古城,一般也都就这么大)。虽然不大,但遗迹至今尚存,有七个城门,以及纵横交错的道路通达城内外,切成棋盘形制。城墙全用夯土筑成,现今还有一到两米高的残迹留在地面,经风受雨。但它还没有外包城砖,只是裸露着坚硬的黄土罢了。城墙也不是垂直的,需要借助斜坡来支撑,所以上窄下宽,底下最厚的地方可以用于形容人的脸皮,达到二十米之厚。城墙内侧还有“马道”,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士兵可顺马道直登城头。护城河在当时还没有出现。一般,护城河、城墙二者有一个就足够保家卫国了——因为当时的攻城设备还很不完善。

即使这样一个用现今眼光来看很小的城(三个紫禁城故宫的大小),在当时已显得颇为宽绰,以至于人们把墓地、大垃圾坑、制陶场这些脏乱差的窝点都搬到了城里,体现了当时财富的匮乏,以至于手工艺场被视作价值不菲,要保护在城里(后代逐渐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