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殉难(第3/6页)

不见朱由榔,莽达喇有充足的理由。

其一,缅甸是天朝属国,莽达喇在朱由榔面前属于藩臣。但朱由榔混得跟叫花子似的,还跑自己家里赖着蹭饭,莽达喇实在是弯不下腰给朱由榔行礼。

其二,收留朱由榔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跟朱由榔会面,则意味着发生官方关系。看朱由榔这副熊样,应该是翻不了身了。万一今后清朝问起罪来,莽达喇恐怕是吃不了兜着走。

莽达喇搞的“三板斧”,让朱由榔的“流亡朝廷”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事到如今,也只有坦然接受,毕竟一切还不算太坏。

——减法虽狠,好歹还能剩下几百号人。

——草房虽破,连安龙都不如,但勉强能遮风避雨,总比做“山顶洞人”强。

——国王虽绝,但见与不见,“流亡朝廷”都在这里,不离不弃,更何况还没礼可送,不见也罢。

永历君臣渐渐心安理得,但莽达喇并不打算让这帮叫花子得以安身,很快就使出了杀手锏——断供!

生活失去来源,昔日养尊处优的官员们抓瞎了,但活人不会被尿憋死,众人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很多人都跟当地百姓做生意,官服扔一地,“短衣跣足,阑入缅妇队中,踞地喧笑,呼庐纵酒”,受尽缅人的白眼和鄙视,多少换点钱花。

秋收之后,莽达喇似乎有点于心不忍,派人送来一批新稻谷。这群官员又为了抢粮大打出手,个个弄得披头散发、鼻青脸肿,将稻谷撒落一地,整个“流亡朝廷”丑态毕露、出尽洋相。

大势已去

得知朱由榔擅自出境,流落在滇西的李定国火冒三丈,急得干跳脚。

永历十三年(1659年)二月,李定国与白文选在木邦(今缅甸兴威,当时属云南管辖)碰面,两人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将朱由榔接回国内,将永历朝廷的“半旗”重新升回杆顶。

白文选立即率军赶赴边境线,并进入缅甸一侧。白文选两番派出使者与缅甸当地官员接洽,均遭缅方杀害。缅方认定这是一支“犯边”的流窜部队,派军前来袭击。白文选忍无可忍,朝着缅军一顿痛扁。

边境战报传来,莽达喇派人前去质问朱由榔,到底怎么回事。莽达喇都搞不清楚状况,朱由榔更是抓瞎。在缅方的逼迫下,朱由榔赶紧派人前去下达停火诏令,白文选只得撤回国内。

四月,高文贵、吴子圣部得知朱由榔逃往缅甸,也率部前来迎驾。遭到缅方阻止后,高文贵、吴子圣决定付诸武力,杀入缅境。缅方故技重施,逼着朱由榔下达停火诏令,两人也只有退兵。不久之后,高文贵病死,旧部被杨武收编后,于次年投降清军,吴子圣则于十二月初一在永昌投降。

永历军被清军打得到处乱窜,但对于孱弱的缅甸而言,这些“迎驾”的残兵败将还是相当吓人的。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并获取缅甸方面的欢心,让自己继续在此苟延残喘,马吉翔、李国泰合伙忽悠朱由榔,给缅甸边关守将发去了一道敕令“朕已航闽,后有各营官兵来,可奋力剿歼”。

李定国、白文选没这么容易糊弄,继续大搞“升旗”运动,不断派使者或军队前来“迎驾”。

永历十四年(1660年),白文选率军进抵阿瓦附近,与永历的“流亡朝廷”近在咫尺,但朱由榔再次屈服于缅方的威胁,下诏退兵。

永历十五年(1661年)五月,暹罗国(今泰国)派使团前来联络李定国,请他前往暹罗国境内的景线(今泰国昌盛附近)休整,并表示愿意提供支持,帮助李定国收复云南。

患难见真情,这位横刀立马的将军激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迅速成行,李定国一面派人前往暹罗国接洽,一面驻扎在缅甸境内加紧“迎驾”准备。

八月,李定国、白文选准备直接付诸武力,率军直抵洞乌,渡江出击。缅方提前得到消息,已做好阻击部署。李定国、白文选作战失利,被迫撤回洞乌。

当李定国正在积极筹划新一轮的“迎驾”时,白文选麾下的部将张国用、赵得胜等人对前途丧失信心,合谋胁持白文选连夜脱离李定国部,回国向清军投降。

李定国心生疑窦,派儿子李嗣兴率兵暗中跟踪,并严令不得动武,自己带着主力尾随。张国用、赵得胜发现了身后的“尾巴”,故意将白文选先支走,两人在黑门限设伏,阻截“追兵”。

李嗣兴中了埋伏,准备发起反攻,被赶上来的李定国制止。李定国不忍手足相残,率部返回洞乌。

白文选等人继续向国境线进发,在半道上跟吴三省撞个正着。吴三省部此时相当凄惨,马死光了,很多士兵都光着脚。他们这是要去投奔李定国,共同坚持抗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