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沧海(第2/8页)

清廷的态度陡然生变,郑芝龙急眼了:郑成功你个小兔崽子,这不是把你亲爹往黄泉路上送吗?!

为了保命,郑芝龙屡次上疏,要求再做一次招抚的努力,并提议让儿子郑世忠前往福建劝降。郑芝龙如此诚恳,前期“和议”也确实忽略了打亲情这张牌,顺治帝决定再试一次。能和平解决,谁愿意干仗啊,就像蒋介石所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

永历八年(1654年)八月,郑世忠跟随清廷“和议”官员抵达福州,开始劝降。郑成功还是老套路:只要不剃发,什么都好谈!踩过清廷红线的态度没有变化,地盘方面的要价却越来越高,郑成功压根就没想谈成,“和议”再次陷入僵局。

郑世忠着了慌,苦口婆心地劝郑成功“不看贼面看父面”,总不能置亲生父亲于死地吧?

忽悠了这么久,郑成功总算在自家兄弟面前说了一句肺腑之言:“吾不剃发即可保全父命,剃发则父命休矣。”——没了利用价值,岂止是郑芝龙性命堪忧,郑家老小都会全部玩完!

十一月,清漳州千总刘国轩、守备魏标因对上司不满,主动派人找郑成功接洽投降。眼看清廷逐渐清醒,继续“忽悠”已经没有市场,郑成功决心利用这次机会大扩地盘。

十二月初一,郑成功派洪旭、甘辉部夺取漳州,又相继攻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仙游等地,对泉州形成铁桶合围之势。

一方如梦初醒,一方原形毕露,“和议”已绝无可能,顺治帝终于下定最后决心,付诸武力。

十二月,清廷任命济度(济尔哈朗世子)为定远大将军,率满、汉军进剿福建。次年二月,失去利用价值的郑芝龙被囚禁,几年后被清廷处死。

得知济度大军南下,郑成功深感郑军陆战能力薄弱,决定扬长避短,主动放弃先前占领的漳州、泉州两府属县,并进行坚壁清野,集中兵力固守厦门、金门。同时,郑成功又派出两支水师分别前往浙江、广东袭扰,牵制济度大军对福建的清剿。

由于郑军在厦门、金门防守严密,又有水师助防,再加上浙江、广东相继告急,济度大军在福建并无太大作为。清廷此次用兵的主战场,反而转移到了浙江、广东沿海。

浙江方面,郑军的攻势相当迅猛。

永历九年(1655年)十月,郑成功派出的甘辉、王自奇部会同从崇明岛南下的张名振部发起舟山战役,守岛清军来不及反应便遭全歼,郑军一举收复舟山。

十一月,郑成功为了加强厦门、金门防御,命甘辉返回福建,调陈六御前往舟山统管各部。

此后不久,张名振突然神秘死亡。关于死因,各种史料意见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病死。这个说法比较合理,也最简单,但时间未免有些巧合。更令人生疑的是,张名振临终前将“浙系”旧部托付给了张煌言,郑成功却下令陈六御将“浙系”全部收编。

郑成功如此趁火打劫,便产生了第二种说法:张名振是被郑成功暗害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另外,如果暗杀张名振,要承担真相泄露、“浙系”哗变的风险。以郑成功谨小慎微的性格,不大可能冒这种风险。

第三种说法出自清江南总督马鸣珮的一封揭贴。揭贴上说,根据一个投降的南明军士兵交待,郑成功要追究张名振进攻崇明失利的责任,准备抓他回厦门处死,张名振就被吓死了。

尽管情节有些离谱,普通士兵掌握的信息很可能来自舟山的“路边社”,但我觉得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最高。

首先,张名振是“溶浙、限浙”的最后一块绊脚石,郑成功有干掉他的动机。其次,张名振手下都是铁杆“浙系”,郑成功必须考虑“维稳”问题,不会轻易冒险。

因此,郑成功要除掉张名振,必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前面说过,张名振三入长江却无果而终,崇明又没能打下来,“浙系”内部的一些将领已经开始对他颇有微辞。郑成功以这个由头找张名振的麻烦,阻力明显要小得多,也不会授人以柄。当然,郑成功大可不必置张名振于死地,士兵的道听途说是不可靠的。

此时,张名振确实是病了,长年征战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更主要的还是心病,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经郑成功这么一搅和,张名振郁郁而终,撒手人寰。

再来看广东方面,郑军的局面却不容乐观。

八月,郑成功派黄廷、万礼部赴潮州征粮,围攻揭阳长达一个多月之后攻陷,九月又相继拿下普宁、澄海,开局还算不错。

不过,李定国此时已经撤回广西,尚可喜、耿继茂、李率泰(时任两广总督)迅速抽调许而显、徐成功部,会同潮州总兵刘伯禄、饶平总兵吴六奇增援潮州。十二月二十四日,各部援军抵达潮州城下,与城内郑军展开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