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合流(第5/10页)

——刘世勋、张名扬、马泰率三营陆兵防守舟山岛,作为阮进舟师的岸防支援;

——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分别率主力水师运动到舟师附近海面,伺机歼敌,搅乱敌军的进攻节奏。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率主力避敌锋芒,在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开展“运动战”、“袭扰战”,可以说是比较高明的。

这个作战部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关键的一环——正面的阮进能否顶得住?——这还真不好说,毕竟水师主力都被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带去“打游击”去了。

除此之外,鲁监国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舟山的最高领导者,他亲率主力出去“打游击”,这个作战部署一般人是不知情的。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屁民”们是相信鲁监国率军偷袭敌人后方,还是会相信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等高层率先逃跑的谣言?——一般情况下,后者在坊间的“可信度”更高!

阮进阻击可能有困难,军心稳定或许有风险,但鲁监国、张名振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八月二十一日,清军在浓雾的掩护下挥师渡海,舟山战役正式爆发。

这场历时十来天的战役,证实了我们先前的担忧并非多余,“浙系”军队在两个关键之处都掉了链子。

首先掉链子的是阮进。与清军正面相遇后,阮进率水师进行了相当顽强的阻击。南明军的单船火力较强,但主力水师都出去“打游击”了,阮进的兵力总体上处于明显劣势。

为了争取战场的主动权,阮进采取“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指挥旗舰跟清军主将金砺的旗舰进行一对一的PK。

清军的水师尚在草创时期,战船火力配备远远不如南明水师,这似乎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对决。但是,阮进的运气实在是背到家了,一团火球射出去,被对方战船的桅杆弹了回来,把自己的战船给点着了。受伤跳海的阮进被清军擒获,由于伤势过重,于次日殉国。

主将遭遇意外,葬送了正面阻敌的水师,清军乘胜登岸,与三营陆兵激战。

由于鲁监国等高层“不知去向”,舟山岛上的军民人心惶惶。尽管三营统帅奋起抗敌,但缺乏统一的调度指挥,又没有后援与纵深,渐渐陷入绝境。

九月初一,张名扬麾下总兵金允彦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出城投降,舟山的形势更加危急。次日,清军冲破防线,占领舟山。

就在舟山守军奋起阻击强敌时,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的主力水师相继阻击了马进宝、王燝的援军。但是,由于主战场舟山战况不妙,这两次成功的打援并不能改变战局的走势。

得知舟山告急,鲁监国等人率军火速回援,结果上演了一场电影里的情节——人死光了,警察才到。

舟山已经失守,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只得撤退,南下至温州的三盘岛。这里曾经是周瑞、周鹤芝的基地,但自从二人掐架离开之后便成了荒岛。虽然“有房可居,有险可恃”,却无粮可吃。

吃饭是第一要务,张名振赶紧率军出去“征粮”。浙闽总督陈锦穷追不舍,命马进宝伺机进攻三盘,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被迫继续南下。

鲁监国等抵达浙、闽交界的沙埕,陈锦又命福建清军在闽安一带围堵,与浙江的马进宝形成南北夹击,意图斩草除根。

无处安身的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权衡再三,极不情愿地做出了一个万般无奈的决定——前往厦门,投靠郑成功。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无奈的决定呢?

其一,“浙系”、“闽系”恩怨甚多,郑成功是否会“相逢一笑泯恩仇”?不一定!

其二,郑成功如今遥奉永历正朔,鲁监国想寄人篱下,身份问题如何处理?不知道!

在一切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启程前往海坛岛,进入郑成功的势力范围。——“前景难料”总比“当场毙命”好得多吧!

永历五年(1651年)二月,寄居在海坛岛的鲁监国等到了一个好消息:郑成功同意鲁监国等人到厦门安顿。

看来,一向自私自利的郑成功这次还是挺够意思的。但直觉告诉我们,无利不起早,有利不睡觉,靠做生意起家的郑成功不可能做“活雷锋”。

郑成功收留鲁监国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不多,只有一条:退位!

——地盘都败光了,你监谁的国?

当然,这种趁人之危的条件不大好开口,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面子上抹不开。很多时候,行动能够代替语言,而且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郑成功先是以隆武帝所授“宗人府宗正”的身份接待鲁监国,又将鲁监国安置在金门,接着“礼仪渐疏”,实际上是按亲王的待遇进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