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反攻(第3/9页)

插翅难逃的吴三桂绝地反击,对准刘文秀大军中最薄弱的张先璧部发起猛攻。张先璧溃败,冲散了毗邻的王复臣部,刘文秀大军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吴三桂、李国翰趁机采取“乱棍战术”,更是乱上加乱。

由于三面河流上的浮桥被砍断,刘文秀大军陷入了绝地,遭遇惨败,王复臣、姚之贞等将领阵亡,刘文秀率余部撤回贵州境内。孙可望念其劳苦功高,只是解除兵权,送回昆明赋闲;对后来归附的张先璧就不必客气了,直接命人拖出去乱棍打死。

踌躇满志的刘文秀败得一塌糊涂,四川又落到了清军的手里;勉强留守的吴三桂胜得稀里糊涂,也不敢贸然扩大战果。自此,四川转入僵持状态,孙可望打通川鄂水道的设想落空,成为一大憾事!

“战神”之靖州大捷

四川意外失手,但湖南却有意外的惊喜。

入湘抗清,孙可望已经盘算好几年了。早在永历五年(1651年)四月,孙可望便派部将冯双礼作为“开路先锋”,率四万多人(包括骑兵一万多,还有战象十余头)进入湖南境内。

有意思的是,清军“三王”南下两广,七拼八凑才攒足四万人。孙可望打湖南一个省,光是“开路先锋”就不止四万,还有大象助阵,这排场可真够大的!

跟南明政权交锋的几年来,清军似乎只有受降的时候才见过这么多人!

冯双礼率领的这支“先锋部队”从贵州出发,于四月十五日进抵湖南沅州。清军在沅州的守军有多少呢?

三千人!

沅州之战,就是一场“要你命三千”的杀人游戏。毫无悬念,搞“铁桶战术”的冯双礼初战告捷,清军守将郑一统、知州柴宫桂被俘获。

冯双礼的第二站是沅州北面的辰州,驻守在此的是清军辰常总兵徐勇。徐勇是个相当抗打的货,带着几千人精心布置防线,扼险固守、负隅顽抗,人生地不熟的冯双礼没能打下来。

老冯没有刘文秀的傲气,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现实。既然奉命打整个湖南,有足够的空间发挥和表现,没必要计较一座孤城的得失。

辰州的徐勇松了一口气,轮到驻守宝庆的沈永忠抑郁了。

为了解除孔有德南下的后顾之忧,他被清廷从山东调到湖南修“烂尾楼”。一年多来,沈永忠带着两万人转战湖南各地,跟各式各样的“钉子户”斗智斗勇。如今“钉子”没拔完,又闯进四万人来抢饭碗,沈永忠实在是欲哭无泪。

凭借做了一年多“东道主”的“主场”优势,沈永忠带着两万人与冯双礼的四万大军艰难周旋。双方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湖南很快便进入僵持状态。

吴三桂、李国翰奉命率军到四川撒野,并没有改变孙可望进军湖南的既定计划。

冯双礼的四万人不过是“开路先锋”,那么进取湖南的主力是谁呢?前面说过,在整个南明时代,能把清廷打急眼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在陕西点火烧后院的姜瓖,另外一个,便是堪称南明“战神”的原大西军安西将军——李定国。

有点可惜,轮到“战神”出场的时候,多尔衮已经死翘翘了,急眼的人变成了亲政不久的顺治皇帝福临。

永历六年(1652年)四月,“战神”李定国率十万大军进入湖南,战场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

五月中旬,李定国会合冯双礼部进攻靖州。沈永忠此时还不知道李定国大军已经入湘,误以为又是冯双礼在找茬,便派麾下总兵张国柱率八千兵马前往靖州支援。

几天之后,李定国大军取得“靖州大捷”,遍体鳞伤的张国柱逃回宝庆。沈永忠清点了一下人数,还剩下两千多人,立马傻眼了:你是打架去了,还是集体自杀去了?

张国柱对作战经过做了一番描述,沈永忠听得毛骨悚然。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次在靖州闹腾的并不只是冯双礼的部队。

看来,孙可望开始对湖南下狠手了!

沈永忠只猜到孙可望非拿下湖南不可,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对手会是南明最强悍的“战神”李定国。

湖南危急,沈永忠能想到的最佳办法,就是赶紧派人到桂林,恳请孔有德回师救援。

救,还是不救?

孔有德不需要权衡商议,更不需要扔硬币,在第一时间便给出答复:没空!

孔有德如此绝情,打酱油的都看不下去了。要不是帮你把守后院,老沈也不会大老远被调过来接这个烂摊子。如今老沈落难,你老孔竟然见死不救,未免太不仗义了吧?

围观群众往往都是不明真相的,其实孔有德有足够的理由拒绝:

其一,报沈永忠的“一疏之仇”。

进军广西后,由于后勤补给一时跟不上,孔有德曾经向衡州、永州借支粮饷,并承诺有借有还。屁大点事,沈永忠却一封奏疏捅到朝廷上去,搞得孔有德十分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