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反攻(第2/9页)

二十八日,在距离重庆一百多里的停溪,刘文秀的追兵终于看到了清军的影子,随即像饿绿了眼的恶狼见到肥肥的绵羊一般扑了上去。葛朝忠等人哪里想到会临时加上这出戏,登时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成了刘文秀大军的活靶子。

最后,一大群将领中只有永宁总兵柏永馥侥幸得以保全,带着几百残兵败卒,踉踉跄跄逃至保宁。

刘文秀带着几万大军在四川各地穷追猛打,招架不住的清军纷纷后撤,四川的局面基本上又回到了战前状态。

“衰神”之保宁之战

九月十一日,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撤到绵州(今四川绵阳),接着又撤往川、陕边境的广元。眼看就要进入陕西境内,李国英屡次反对无效,但保宁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

看不下去的人,是时任四川巡按御史的郝浴。当时,郝浴带着总兵严自明镇守保宁。虽然有个总兵在身边,但这个总兵充其量算个连长,手下就一百来号人,实在是悲惨到了极致。

吴三桂、李国翰二话不说准备撤回陕西,郝浴便频繁派人给吴三桂带话,好言相劝之余也不乏恫吓威胁:奉旨入川,却弃守四川,这可是欺君之罪!奉劝你出川之前,先摸一摸自己有几个脑袋,免得徒增“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哀叹,毁一世英名于一旦!

李国英反对,吴三桂可以充耳不闻,但郝浴出声,吴三桂必须掂量掂量,他知道这个“奉旨告御状”的御史不好惹。

从吴三桂入川起,郝浴的弹劾奏疏就没有断过,今天告他“骄恣部下、淫杀不法”,明天告他“残暴无纪律”。虽然朝廷没有把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怎么样,但确实让吴三桂不厌其烦。

“好鞋不踩臭狗屎”,吴三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还是改变了决定,率领后撤大军于九月十九日折返保宁。

此后,郝浴算是跟吴三桂扛上了,屡次上疏弹劾。吴三桂屁股也不干净,每次都被点到要害。被踩了尾巴的吴三桂绝地反击,两人吵得乌烟瘴气。“欺软怕硬”的顺治皇帝不想揽这笔烂账,索性将郝浴流放到关外了事。直至吴三桂造反,郝浴才得到赦免,重返官场。

刘文秀率军入川,用了不到两个月,便将清军打回原形,保宁恐怕也难以保全。但是,随着吴三桂、李国翰、李国英返回保宁,川北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更要命的问题是,一路凯歌高奏的刘文秀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骄兵必败,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刘文秀很快就会变成“衰神”!

在刘文秀看来,收复全川只剩下最后一步。不动则已,动则不留遗憾,刘文秀决定毕其功于一役。

十月初二,刘文秀率大军进抵保宁,将固守的清军团团围困。

客观地说,刘文秀乘胜进攻保宁,算不上战略失误,毕竟自己掌握着整个四川战场的主动权。但是,灵魂深处的傲气、轻而易举的胜利,让刘文秀失去了必要的理智与稳重。

他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现象:大军一路攻城略地,收复了保宁以外的四川全境,但消灭的清军并不多!

除了重庆以外,四川各地的清军大部分都不战而逃、“人间蒸发”。这些人去了哪里?显然,答案有且只有一个——保宁!

各地清军退守保宁,再加上吴三桂、李国翰亲率的部队入城,保宁清军的实力已经不可小觑。在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刘文秀不经细致准备,便贸然组织对保宁的进攻,战略上是相当失策的。

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或许是因为刘文秀情报不明,又掉以轻心,似乎还情有可原。但是,刘文秀急于剿灭清军的有生力量,在战术上犯了一个相当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错误——“铁桶战术”。

大军进抵保宁后,刘文秀将保宁包围得水泄不通,并从各个方向向城内固守的清军发起全面攻击。

这个战术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当年堵胤锡率领忠贞营围攻长沙,也是这么干的。要不是何腾蛟瞎搅和,拿下长沙也就是一两天的事情。这么强悍的战术,到了刘文秀这里,怎么就成了低级错误呢?

打仗是门技术活,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生搬硬套是要不得的!

——“铁桶战术”的前提是对敌形成压倒性优势,但随着保宁的清军得到大量补充,刘文秀的这种优势荡然无存。

——保宁跟赣江一样,也是三面环水,不过是由嘉陵江弯成“U字形”形成的,东、西、南三面被江水阻隔,易守难攻。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铁桶战术”,对于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而言,确实是不可原谅的。

战略失误,战术继续失误,“衰神”刘文秀的败局不可避免。

十月十一日,刘文秀率五万军队从四面攻城,主攻是没有河流阻隔的北面,并将嘉陵江上的浮桥全部砍断,企图将吴三桂、李国翰困死在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