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内讧(第3/6页)

朱由榔在自己的地盘上即位,作为两广最高级别的官员,丁魁楚早就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首辅的位置。但是,凭借八折的“定策之功”,丁魁楚心里没底。万一让“吼出第一声”的瞿式耜做了首辅,自己这个“老领导”岂不是脸上无光、受人讥讽?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丁魁楚与王坤暗中达成默契,两人相互提携,共同把持朝政。最终,丁魁楚如愿以偿担任首辅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也入阁,任吏部右侍郎代尚书,位在丁魁楚之下。

官场“老油条”丁魁楚得逞了,但宦官与外臣狼狈为奸,激怒了许多正直的官员。“广东系”的重量级官员何吾驺(崇祯时期曾任代理首辅)、陈子壮(弘光时期礼部尚书)、张家玉(隆武时期兵部侍郎)等人拒不接受永历朝廷任命,回乡隐居。在他们的带动下,“广东系”官员也普遍持“不合作”的态度。

朝廷设在广东,却遭到大多数“广东系”官员的抵制,朱由榔的日子恐怕不太好过。

“逃跑帝”惊现江湖

弘光皇帝朱由崧刚在南京一上台就开始声色犬马,隆武皇帝朱聿键还没上台就在衢州立誓光复,尽管表现大相径庭,但至少能让人搞明白他们到底想干什么。相比之下,荣登大宝的朱由榔太深藏不露了。

首先,他的日常生活比较正常,基本上是中规中矩,没做什么出格的事儿。

其次,国策是什么,沦陷的故土怎么办?他似乎忘了皇帝还要干这活,一直不表态,既不轻言放弃,也不轻言进取,孰敌孰友的问题更是一团浆糊。

总之,谁都不知道朱由榔的葫芦里,到底准备卖什么药,还打不打算卖药!

低调的朱由榔没有表现欲,但“是金子总能发光”,朱由榔很快就被形势逼得原形毕露。朱由榔凭借与生俱来的这两大优点,地盘不大的永历政权就能比弘光、隆武两个“短命政权”长寿许多。什么优点这么厉害?

——嗅觉特灵,跑得贼快,江湖人称“逃跑帝”!

逃跑,也成为永历政权自始至终奉行的基本国策和第一要务!

十月十六日,赣州失守的消息传到了肇庆,朱由榔的第一个反应:撤!

王坤、丁魁楚也跟着瞎起哄,但瞿式耜坚决反对,强调“苟自懦,外弃门户,内衅萧墙,国何以立”,呼吁大家要淡定。

怕死是人之常情,大敌当前更要保存有生力量,但也应该讲一点技术含量吧?赣州的清军是否南下还两说,就算乘胜南下,要想打到肇庆,一路还要经过韶州、广州等地。清军再神速,不也还得靠脚走吗?

赣州到肇庆不是一两百里,那是上千里的路,还要翻山越岭。这么急着跑,莫非地理老师死得早?

瞿式耜反对,朱由榔好歹给了点面子,但瞿式耜的面子只值四天。十月二十日,朱由榔决定逆西江而上,将朝廷搬到三百里开外的广西梧州。

朱由榔一撤,广东就出大麻烦了!——不是刚打下赣州的清军,而是南明内部。

前面说过,由于丁魁楚、王坤祸乱朝政,“广东系”官员对永历朝廷普遍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朱由榔对广东基本上没有什么控制力可言。

不过,当何吾驺、陈子壮、张家玉等人愤然隐居之时,同为“广东系”官员的苏观生却对永历朝廷“情有独钟”。

苏观生,广东东莞人,崇祯七年(1634年)国子监肄业,历任无极知县、黄州知府等职。隆武时期,苏观生以“定策之功”任翰林院学士,后升任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曾奉隆武之命率广东部队增援赣州。赣州保卫战失利后,苏观生南归原籍。

瞿式耜拥立朱由榔,在老家赋闲的苏观生举双手赞成,第一时间派原兵部职方司主事陈邦彦赴肇庆“劝进”,希望能够得到新朝廷录用,继续为国效力。

有人支持是好事,但苏观生这尊“菩萨”太大,给个巡抚、知府的官打发一下恐怕不合适,怎么着也该入阁,于是有人站出来坚决反对。

首先是首辅丁魁楚,他担心录用了“老领导”苏观生,自己的权力会遭分割甚至剥夺。其次是大学士吕大器,他觉得苏观生连进士都不是,怎么能跟“天子门生”一块儿混?他没脸没皮,咱们还嫌丢人呢!

由于两位大佬坚决反对,苏观生的热脸贴在冷屁股上了。朱由榔撤至广西,苏观生更加心灰意冷,但也没郁闷多久。朱由榔前脚刚出广东,朱聿鐭就来了。

十月二十九日,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弟弟、续封唐王朱聿鐭在广东总兵林察的护送下抵达广州。

“兄终弟及”、“定策首功”,苏观生豁然开朗!

一个想过“皇帝瘾”、一个想过“首辅瘾”,两人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