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邓氏家族(第2/8页)

这只是其一。

邓禹生前,曾经说过一句很牛的话:“想当年,老子率百万之师纵横天下,没有杀过一个无罪之人。上苍不会忘我的恩德,后裔中必有子孙崛起。”

邓禹率百万之众,没有杀过无罪之人,这话有点吹牛皮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承认的,当年他率军进入长安城时,被喻为仁者之师,前来投奔的,数不胜数,让邓禹高兴得合不拢嘴。

但是,杀不杀无罪之人,跟邓家崛起有重要联系吗?有人可能说没有,但是邓禹说有。

邓禹之所以将两者联系起来,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就敬畏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天命。

《周易》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邓禹就曾坚定地认为,他家就是地道的积善之家。

首先,他就是一个行善之人。当年,当刘秀处于人生黑暗与迷茫之时,是他替刘秀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条大道,就是脱离刘玄的队伍,自己创业称帝。刘秀平定天下后,他不居功自傲,而是急流勇退,回家搞学问,专心教太子读书去了。

邓禹生有十三个儿子,这个外表宽厚的男人,却是一个治家严厉的父亲。在他的严厉管教下,没有一个孩子敢上街耍流氓,更不敢在喝醉了酒、撞死了人后还高喊我爸是邓禹。有其父,必有其子,在邓禹的熏陶下,孩子们都爱上了读书。

但有一个是例外。这就是第六子,邓训。

邓训不爱读书,邓禹常常训他。训是训了,但是邓禹很快就发现,喜欢读书的,不一定就是人中之龙,不喜欢读书的,并非就是人间垃圾。这邓训不读书,可情商很发达,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粉丝团替他摇旗呐喊,很多士大夫都愿意跟他打交道。

不喜欢读书的邓训,之所以受到喜欢读书的士大夫欢迎,那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遗传邓禹基因——乐于施人。

乐施下士的邓训,初出道时,跟随刘庄打工,时为郎中。刘庄在位时,汉朝正修着一个水利工程,钱哗啦啦地花出去了,人也死了很多,都无法打通要道。于是刘庄就派邓训出去监工。邓训到工地考察,写了一个报告打上来,说这工程耗资巨大,凭汉朝的科学技术,根本修不下去了,不如撤了吧。

刘庄想来想去,只好撤了。这是个英明的举措,因为罢修这个无底洞水利,汉朝节省了亿万钱,更重要的是让很多修水利的人都活着回来了。

从这件事刘庄总算看出来了,邓训不但爱国,而且爱民,这是个可以造就的良才。为了培养邓训,刘庄又给他布置了一个新任务。这个任务,就是跟少数民族打交道,降服喜欢闹事的乌桓。

邓训去了,很快就有好消息传回来,乌桓被邓训搞定,鲜卑见状,也不想出来闹事了。但很快,坏消息也跟着来了。当时刘秀的女婿梁松倒台,邓训因为曾跟梁家某公子通过信,被刘庄当成梁家一伙的而一窝端了,罢免官职,回老家种地去了。

但是,邓训在老家待了几年,又被政府叫出来工作了。当时是羌人造反,有人向中央推荐说,跟少数民族打交道,邓训是专家,不如派他去搞定。就这样,邓训重被起用了,被任命为护羌校尉。

邓训前任的护羌校尉,欺人太甚,已经将羌人彻底惹毛了,准备狠下心来跟汉朝干一架。当邓训到任后,前任护羌校尉不停地向他诉苦,说这帮蛮夷很不讲道理,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才行。

但是,邓训说了一句话,将对方挡了回去。

邓训告诉前任校尉,对付羌人,不一定要动武。所有的武器,都不如一样东西有威力。这个玩意儿,就是德。以德服人,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事实证明,邓训是正确的。

邓训先是开城,将所有少数民族的妻子,都接到城里待着。接着,他严防死守,不与羌人战。羌人在城下绕了一圈,不敢攻城。因为城里关着其他少数民族的妻子,如果攻城,就要伤害到她们,这样就跟少数民族兄弟结仇,这个代价太大了。

羌人得不到好处,就自动撤兵了。然而别的少数民族认为,邓训在最危急的时刻保护他们的妻子,实在是太厚道了。于是乎,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愿意听他调遣,从此不轻易惹事了。以德服人的邓训降服胡人后,不久羌人也被他搞定了。

邓训死时,年仅五十三。当他病逝的消息传出去后,羌人都止不住地悲伤。羌人有个习俗,父母死时,都以哭泣为耻,以骑马欢歌为荣。但是,当他们听到邓训逝世时,奔走道路互相转告,都发疯了似的拿刀自刺,朝天悲泣。

邓使君已死,我愿随他而去。这是羌人最后留给邓训的最高心愿。他们为了纪念邓训,家家都立祠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