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疯狂的断背山(第5/8页)

孔光自上次反对傅太后尊号而被逼退出江湖以后,就很少露面了。然而,经过那次逼退事件后,他变得滑头多了。以前,孔光还是有点骨气的,尽管他没有和皇帝玩到底的精神,但是他看皇帝不爽,还是敢说两句的。

但是,他现在已顿然醒悟,敢说是不顶个屁的。过去的江湖,是刘欣的江湖;现在的江湖,还是刘欣的江湖。要想在江湖上混口饭,还得听刘欣的。

于是乎,刘欣咨询他关于日食的事时,他绕很多弯子,替刘欣开脱。最后,他是这样总结的:陛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承顺天戒,敬畏变异,勤心虚已。就算天大的日食,又算什么呀!陛下不必多虑。

前后对比,明显孔光说的才是人话。刘欣高兴极了,当即赐孔光一捆帛,封为光禄大夫,兼给事中,享受两千石待遇,地位仅次于丞相。

孔光帮刘欣把屁股擦干净了,然而还有董贤怎么办?按现在这个局面,全汉朝中央的人基本上都是一边倒反董贤的。所以,要想在诺大的汉朝中央找出一个主动替董贤擦屁股的人,那简直就是奇迹了。

但是,董贤屁股还是脏的,必须得擦。怎么擦,刘欣这样告诉他:你先自己擦,后面不干净的部分,我再替你处理。于是,董贤就只好自己站出来说话了。

他说:“天上日食,不是因为我的缘故,这肯定是他们俩造成的。”他们俩是谁?一个是傅家外戚傅晏,一个是息夫躬。

怎么搞的?董贤能够封侯,傅晏就算没功劳,也有苦劳的。怎么才一转身,董贤就要把他当枪靶打呢?

其实,等你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就能明白,董贤这事做得很厚道,一点也不过分。

我们知道,当年刘骜宠淳于长的时候,最为着急的人是王莽。王莽为啥着急,主要是怕淳于长抢食。在王氏外戚二代中,数淳于长和王莽最为优秀,而淳于长是刘骜玩友,关系最铁,王莽就怕大司马的职位会落到淳于长手里。所以,王莽才不顾一切要将淳于长搞掉。

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这些年来,经过傅太后及刘欣的不懈努力,傅氏和丁氏外戚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傅氏外戚中,傅喜被傅太后拉入黑名单了,唯一能信得过的人,是傅晏。

傅晏以为,只要有傅老太婆支持,终有一天他会将大司马职位拿下的。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半路突然杀出个董贤,把傅、丁两家外戚的无限风光全抢去了。

种种迹象表明,刘欣已经移情别恋,倾情专注董贤,并且心甘情愿的将董贤家人及他的外家提拔当官。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汉朝将会有第三支势力崛起,那就是以董贤为首的董势力。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傅晏又看出,刘欣每做一件事,都是为董贤着想。董贤封侯之后,肯定还有大的动作。这大动作是什么呢?肯定就是将董贤推上大司马的位置。

汉朝就像一碗肉汤,两支外戚力量在那里争抢,已经够激烈了。如果再来一个强人抢吃,那傅氏外戚别说抢肉,恐怕连骨头汤都没得喝了。

时势危急,傅晏只好先下手为强,他必须在董贤抢肉之前,把他该得到的全占为已有。

但是,该怎么迅速将大司马拿到手呢?必须有借口。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个可以忽悠的机会。

我们知道,自从王昭君出塞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就像一家人,再也没动手干过架。一晃多年过去,匈奴对汉朝仍然那么客气,每年春天都以蕃属身份到长安朝见皇帝。但是,就在这年,即公元前3年,匈奴十八任单于突然派人来说,他病了,今年恐怕不能到长安朝见皇帝了,请皇帝批准。

这只是件小事,当然好商量,刘欣允许匈奴单于明年再来。没想到,这么一件小小的事,竟然被一个天才的人认为:匈奴此举,实是很不寻常。

说匈奴动作不正常的人,是息夫躬。息夫躬天生一个好鼻子,好像闻风就能断雨。正因为有如此神嗅功,他嗅到了东平王在王宫拜巨石其实就是想搞不可告人的阴谋。这次,他说匈奴动作不正常,可能会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于是,息夫躬就上书说道:“本来匈奴单于说好要来长安的,突然说不来了,我怀疑其中有诈。此时,我们的卫星国乌孙国正当贫弱,而乌孙有一叛将,正在外勾结匈奴。所以,我怀疑匈奴想趁机消灭乌孙,进军西域。如果这样,那汉朝就受损失了。”

最后,息夫躬引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总结性地说道“上兵代谋,其次伐交。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

刘欣认为息夫躬说得有理,立即召集众卿开会。就在会议上,有个人强烈反对出兵。

反对的人,是左将军公孙禄。他态度很坚决,并且这样说道:“我以生命保证,匈奴不会有诈。我还要负责任地说,到我死时,匈奴都不会进攻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