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静静的长安(第6/9页)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国家意识形态,适应汉初经济条件的,不是什么别的思想,而是道家。因为,天下打打杀杀这么多年了,国家生产力严重衰退,首要任务就是振兴经济。然而对刘邦来说,儒家对祖先崇拜的法古思想是要不得的。道家倒是很适应他。道家所主张的不扰民,清静无为的理念不但合他疲惫及偷懒的心,更是符合了汉初基本国情。

于是,一片求清静无事的呼声中,黄老之术应运而生,被广泛认同。曹参就是在这么一个合适的时机,做了一件合适的事,实施无为治国理念。

四 黄老之治

接着,曹参为了巩固他的治国方针,向外公布了一条提拔官员的规矩:不善言辞的木讷者、性情厚重者,来者不拒;言辞犀利者、文字苛刻及追求声名者,请通通滚蛋。

很快的,曹参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一片波澜!

在汉朝那帮进取的官僚看来,曹参简直就是个异类。他保持萧何的规矩当然没错,可是曹参和萧何的工作作风比起来,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想当初,萧何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如今,只见曹参日饮夜饮。说他偷懒,那还是往轻处说了。往重点说,他这简直就是消极怠政,误国误身。

不行啊,曹参。哪有不管事的管家,中央和地方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国根本就不是这样子做的,您应该学学萧模范的做事风格嘛。

于是,汉朝众多官僚都带着一股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极想亲自登门和曹参讲为相之道。可是他们奇怪地发现,每每有人登门,曹参总备着丰富的酒宴待客。不管三七二十一,曹参总让他们先灌三杯再说。

好了,酒也喝了,咱们该谈点工作了吧。接着,曹参看看同僚想吐言之时,突然又举杯劝酒,人家到嘴的话只好吞回。一回两回,来一个被灌醉一个,本来想说的话,全被灌回肚子里去了。久而久之,几乎无人不知道他的招客原则:酒喝多少都能奉陪到底,想给我谈工作,没门。

曹参这种工作态度,实在让人感叹不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好混,实在太好混了。众官员慢慢熟悉了曹参工作态度后,也不再去追求什么政绩和进步。对大家来说,说得好的,不如闭上嘴的;干得好的,不如喝得好的。既然如此,还追求个屁呀。大家有事喝酒,没事也找事喝酒混日子呗。

那时,曹相国后面就是官舍,中间只隔着一个后花园。在曹参的熏陶和带领下,官员们把官舍弄成了一个吃喝玩乐的地方。白天,这里是酒馆,猜拳吆喝,不醉不归;夜晚,这里是烧烤园兼露天歌舞厅,想跳舞的,想卡拉OK的,就尽情表演吧。

官员这派作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堕落。

不能不说他们堕落。所谓公务员,首先应该自我约束,充当表率。哪有领国家工资把吃喝玩乐当作是日常工作的。不要说汉朝那帮老古董,就连曹参身边的随从官员都看不过去了。于是,他们一致认为,这股吃喝之风,该让曹相国来杀杀了。

但是,要对曹相国提这个意见也是个难题啊。如果非要求见,说不定又是一顿美酒,最后又是被曹相国灌得晕头转向,最后还要被抬着回房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绝妙的办法,既能逃过曹相国灌酒,又能让他主动去管那帮以喝酒烂醉为事业的官员呢?

侍官们马上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晚上,他们闻听官舍那儿又大开宴会,于是假装邀请曹相国去后花园散步赏月。这当然是个好主意。只要曹相国进了后花园,肯定能看见他属下那帮官员腐败的丑相。到时趁机请他出面管管,那可是一举两得之事。

然而,从官们马上发现他们自己做了一件吃力极不讨好的事。当曹参在自家后花园里听到官舍里传来大呼小叫之声时,从官们立即抛出一大堆批评。曹参听完,不但不咬牙切齿,反而高兴地翻过围墙,加入吃喝队伍,和众人一起举杯相和呼歌。

完了,曹相国,我们管不了你了。要想管得了你,就非得请刘盈出面来了。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对于曹参不管事的做事风格,吕雉知道,刘盈也是知道的。然而,吕雉母子俩的反应极不相同。吕雉心里高兴,放任自流。刘盈是心急如焚,手足无措。

吕雉高兴是因为,曹参越是不管事,就说明他越是没野心。越是没野心,自己就越能掌握大局。刘盈心急如焚,是因为想管,又不敢管。老娘看在眼里都不表态,自然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况且,自己因为资格浅薄,不知说了还会顶个屁用不。

但是,继续放任自流,也不是办法啊。于是,刘盈想到了一个人,这就是曹参的儿子曹窋。曹窋时任中大夫,掌议论。刘盈把曹窋召来,问道:你知道你老爹不管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