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雪后城头草色新(第3/49页)

李鸿章却兴奋异常。他愿意去。

这是后来令包括曾国荃在内的所有湘军将领都颇为后悔的一件事情——人生的成败荣辱仅在一念之间。

李鸿章立即开始组建新的部队,几个月之内便成立了11个营。1862年3月4日,五个营的官兵在安庆北门外集合阅兵,这标志着帝国历史上又一支著名的武装部队正式组建。这是一支与以往的帝国军队完全不一样的部队,其重要的标志是:所有的营没有隶属关系而相互平等,所有的官兵只对李鸿章一个人负责。李鸿章是安徽人,新军在安徽地盘上组建,官兵大多是安徽子弟——李鸿章终于可以和他的老师曾国藩平起平坐了,因为他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军队:淮军。

上海方面冒险开来租用洋人轮船公司的七艘轮船。淮军1300人坐一船,李鸿章近1万的军队开始向上海开拔。

这是大清帝国军事史上一次以“胆大妄为出其不意”而闻名的行动。从帝国军队占据的长江上游往下游开进,长江沿线全是太平军的营垒,水路通道均已被严密地封锁。尽管太平军领袖们知道上游的“曾妖”已经和洋人勾结,但是,当他们看见数艘洋轮公开地结队行驶在江面上,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一枪未发地看着当时罕见的庞大船队鸣笛顺流而下。也许他们想不到轮船上乘坐的全部是官军。太平军并不想与洋人发生冲突——洋人在帝国军队和太平军中都有军事顾问,甚至有官兵直接参与战斗,洋人在帝国混乱的政治局势中扮演的角色含义极其不可告人。

洋人的船队载着李鸿章的淮军在太平军的地盘上行驶了整整三天,已值不惑之年的李鸿章三天未合眼,脸上一派冷酷的杀气,他抱定了“破釜沉舟,最后一搏”的决心,他知道这是他一生“成败在此一举”的关键时刻。七艘轮船上的官兵死一般沉默,无人敢出声,无人敢靠近李鸿章。

一支近万人的全副武装的部队在未发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于太平军严密封锁之地成功地进行了千里大穿越,这成为那个战乱年代中的一个奇迹。这个举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大规模军事移动的范例,更重要的是,帝国军队的这次出乎预料的大规模移动的成功,终于成为太平天国起义在军事上走向被动的开端。

在上海码头上走下轮船的这群淮军官兵令上海的绅士和洋人们极度失望:满口安徽土话,脚穿草鞋,头裹破布,浑身散发出恶臭的“叫花子”般的异味——洋人则说这是一群“大裤脚蛮子兵”。这些兵与帝国驻守在上海的官军和洋人官兵鲜艳的装扮比起来,简直就像一群从灾区逃荒来到城市的流民。

李鸿章也是一口安徽土话。他对嘲笑他们的上海绅士说:“军队贵在能战而不是外表,等我打完一仗,你们再笑也不晚!”然后,他对他的这群安徽兵说:“伙计们,贼娘好好地搞!”

安徽人“一根筋”,淮军鸷悍凶猛。没多久,3000淮军于上海虹桥与10万太平军交战,上海绅士、平民以及洋人无不拭目以待。淮军五个营全部被太平军包围,第一天淮军严重失利。第二天战局没有好转,淮军阵地继续被压缩。当淮军阵脚出现崩溃迹象的时候,一杆大旗忽然出现在最前面的营垒中,官兵们看得清楚,是大帅。李鸿章亲自率领三个营直接冲击太平军的正面阵地,而同样也把李鸿章看清楚的太平军立即向他包围而来。太平军向前移动的时候,李鸿章看见太平军移动中的队形一角出现旗帜散乱的情况,他立即“执桴鼓于军前”,命令淮军向太平军的薄弱之处三路夹击,拼死向前,结果太平军刚才还整齐的阵线被冲乱。这时,淮军大炮齐发,随着炮响,天空突然黑暗,一场倾盆大雨降临了。心理发生动摇的太平军抵挡不住冲击而向后撤退,但是撤退在暴雨中很快变成狂奔——“自相践踏,死者万余。”天黑之后太平军反击,淮军在上海南门下阻击,战斗最残酷的时候,太平军的前锋部队“突然倒戈”,致使太平军再次大规模撤退。“浦东一带尸积如山。”((清)方浚颐:《梦园丛说》。)

此一战令上海人为之瞠目。以往驻守上海的官军和防守租界的洋兵,遇到太平军便望风而逃,勉强一战也都一败涂地,而这些安徽来的“大裤角蛮子兵”居然以3000战10万而胜,淮军的名声从此确立。此战对大清帝国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扭转了东南战场上帝国军队屡战屡败的局面,使官兵和朝廷都看到了可能扭转战局的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