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河船中的秀女(第3/44页)

吴知县骑着一匹肮脏的小马出发接驾去了。

刚出城门,阴了几天的天空便开始落雨。吴永和几个衙役浑身湿透,在泥泞的土道上跌跌撞撞,狼狈不堪。透过雨雾,吴永看见的是一个个遭到劫掠的萧瑟的村庄以及横在土道上的一具具难民的尸体。他感到了彻骨的阴冷,雨水的抽打令他在马鞍上缩成一团,衙役们的忍耐力也几乎到达了极限。这个时候,在他们的前面,大雨中出现了一顶轿子,轿帘掀开,露出一张脸,吴永立即滚下马来,栽到泥泞之中:是军机大臣赵舒翘!急忙行礼的吴永的那颗心落了一下又猛然提起来,荒凉山野的小道上出现了帝国的军机大臣,这就证明自己对那团烂纸的判断是正确的。但究竟是就要面对太后和皇上了,吉凶依旧未卜。

在回答了赵舒翘的几句询问之后,他们立即前往榆林堡。

到了榆林堡驿站,吴永的心都凉了。这里的百姓全跑了,所有的房屋全被抢掠一空。驿站本来常年有三个人值守,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吴永第一句话就问“有没有吃的”,这个依然坚守岗位的人说,什么也没有了。不,好像还有昨天吃剩下的一锅稀粥。

吴永立即命令跟随的衙役把枪栓打开,子弹上膛,誓死保卫这锅稀粥。

吴永终于要去见太后和皇上了。他跟在那个把年轻貌美的珍妃塞到水井里的太监崔玉贵的身后,战战兢兢地来到一间店铺门前。他看见一串骡车和一大群皇室人员,个个灰头土脸。中间有个别人他从前在京城的时候曾经看见过,他至少认出一位女子是庆亲王那位漂亮的四格格,只不过现在看上去如同一个刚从庄稼地里干完农活的农家野丫头了。

吴永手头没有银子孝敬崔玉贵,但他还是小心地询问这位大太监“上意吉凶”。崔玉贵冷着脸说,这时候,谁知道呢。就看你的造化啦。

在一间店铺昏暗的正房里,吴永“扑通”一声跪下了。

慈禧一眼就认出了这位怀来知县,因为吴永穿的是朝廷的官服。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帝国的官员们纷纷逃命,没有一个人敢穿官服,因为无论是洋兵、义和团、溃败的兵勇、土匪和流民,都有各自的理由对帝国的官员进行攻击。吴永那虽然肮脏但是基本整齐的官服顿时感动了化装逃亡中的慈禧,这是她逃亡后第一次看见如此正规接驾的官员。

慈禧突然哭起来。她面对着庞大帝国中的一个小知县哭了。

太后的哭声使正在捣蒜似的磕头的吴永内心的恐惧骤然消失。吴永明白了:我们的太后也是人,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受了委屈的女人。

国事的悲愤、皇室的遭遇、前途的迷茫以及自己这么多年对官场怀有的梦想和某些说不清的委屈等等,一切的一切此时混合在慈禧的哭声中杂乱地涌上了吴永的心头,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像个迷失了很久终于看见亲娘的孩子一样无法控制地跟着大哭起来。

帝国荒凉的村庄君臣对哭的这个动人的时刻,再次决定了吴永这个始终幸运的小官吏今后更大的幸运。他的名字随着他与太后用哭声奏出的二重唱从此载入了帝国的史册。他的官运亨通甚至持续到了这个帝国消亡数十年之后的民国时期。

1900年8月18日,这是慈禧逃亡的第三天。这三天对每一位皇室成员来讲都是地狱般的日子。

15日上午,慈禧一行逃出德胜门,出了城门就不知道该往哪儿逃了。七八辆骡车停在难民滚滚的大道边犹豫了很久。最后慈禧命令往西。车队下了大道,在庄稼地里的小道上颠簸了很长时间,在几乎所有的人快要热昏了的时候,车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正在颐和园当班的是景善的儿子郎中恩铭,他急忙吩咐人把太后和皇上抬到乐寿堂,然后端上茶点。慈禧刚咬了一口点心还没来得及咽下去,报告就到了:洋兵已经到了海淀!慈禧立即把点心扔了,说了声“走”!车队急忙出了颐和园往北而去。

慈禧认为联军在追击和搜捕她。她是“主战派”的首领,她是杀洋人的“祸首”,她是攻打使馆的指使者。联军要抓住她,然后审判她——其实这是慈禧在一连串惊恐中无法遏制的想像,联军根本没有想到帝国的皇室会逃亡,正在接近颐和园的是俄国人,他们是冲着颐和园里的珠宝来的。

皇室的车队一路狂奔。除了在一个小村里喝了农民家里的一碗水之外,车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逃窜。

即使按照当时的舒适标准,长时间乘坐骡车也是极端痛苦的事情,更何况是在没有任何食物和水、天气酷热和心情极端沮丧的情况下。最难以忍受的是剧烈的、永无休止的颠簸。慈禧此刻肯定想起了陈列在颐和园里的另一辆马车,那是英国公使送给帝国皇室的一辆西式马车。英国人送马车的目的除了想巴结帝国皇室之外,还有把这辆马车当做样品打开帝国交通工具市场的企图。西式马车乘坐起来真的很舒适,不但有宽敞的车厢、柔软的座位和明亮的玻璃窗户,而且车轮上箍有橡胶圈,圈里设计有弹簧系统组成的减震装置。帝国的官员曾审查样品,然后试乘,都说好,很好,但是我们不需要。英国人问了半天还是没明白帝国官员的意思,因为帝国官员对橡胶轮子和弹簧系统根本不感兴趣,他们始终把严厉的目光盯在马车前面的座位上。西式马车车夫的座位不但在最前面,而且还高高在上。帝国的官员反复地质问英国人:皇上坐在哪儿?难道让皇上坐在赶车的奴才后面和下面不成?请问皇上坐在哪儿?英国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于是,不但英国人的推销计划吹了,而且当时全世界都到处可见的驮载着各种各样的文明故事飞奔在田野上、大路上的四轮马车,惟独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辆,即使在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