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第5/19页)

由于是后卫部队,红二方面军不断遭到土司武装的袭击。开始的时候,没有与骑兵作战经验的红军伤亡很大,他们没有力气抵挡旋风一样冲过来的马和从马上劈下来的锋利的刀。但是,后来红军还是摸索出了办法,比如坐在地上背靠背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射击。

最猛烈的袭击发生在方面军总部宿营地。七百多敌人的骑兵从一座小山丘的背后突然冲了出来,担任警卫的特务连人少力单,附近的二八八团听到枪声立即赶来增援。这时候,贺龙正在一个小水洼旁钓鱼。红军过了嘎曲河以后,草地里的小水洼很多,贺龙号召大家钓鱼以补充食物。这里是藏区,藏民不吃鱼,因此鱼很多。敌人的子弹从贺龙的头顶上飞过,警卫员跑过来让他隐蔽,贺龙一动不动,直到把一条大鱼拉上岸才站起来说:“我去看看。”贺龙赶回来,看见二八八团一营营长正命令战士们坐下来围拢成一个圆阵,这给土司的骑兵造成了红军投降的假象,当他们毫不迟疑地再次冲过来时,红军的枪一齐响了。贺龙对一营营长说:“打得很好!把这个办法通报给全军!”

进入草地后,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却被另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苦恼着:他的夫人蹇先佛就要生孩子了。

蹇先佛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活泼开朗的女红军。部队到达甘孜的时候,姐姐蹇先任发现妹妹的肚子大了起来。部队北上出发后,蹇先任因为担心一直跟随着妹妹行军,她要帮助妹妹渡过女人生产的这道“鬼门关”。可是,蹇先任没想到,妹妹会在最艰苦的草地生产。草地无边无际无遮无拦,妹妹仰在马背上,血顺着双腿往下流。蹇先任赶快让马停下来,很快萧克拍马赶到了。

那个夜晚风雨交加,茫茫草地中支起了一顶小帐篷,但是由于漏雨,蹇先任和正在忍受阵痛的妹妹浑身都湿透了。蹇先佛在极度的痛苦中呻吟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孩子终于生了下来。

蹇先佛抱着孩子躺在担架上。

看见抬担架的战士艰难行进的样子,萧克和蹇先任都把自己的那份干粮省下来,给了抬担架的战士。

为了让更多的官兵活着走出大草地,十八师师长张振坤提出了“交公粮”的建议。所谓“交公粮”,就是大家把携带的干粮或者其他可以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然后所有的人平均分配。张振坤向红军官兵强调的理由是:“革命不是一个人能干成功的。”这是草地中最艰苦的时刻,一粒粮食比金子都宝贵。张振坤在地上铺了块雨布,首先把自己的干粮全倒在上面,红军官兵都跟着他这样做了。然后,张振坤拿着个小碗叫名字,全师每个官兵都分到了一份。分配的时候,张振坤听见有战士说:“要是能抽上口烟,就不会感到那么饿啦。”张振坤放下小碗骑马走了,一会儿他带回来一小袋子烟叶,说:“这是贺老总交的‘公粮’,他的烟我要来了一大半。”三十八岁的红军师长张振坤后来在“皖南事变”中被俘,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上饶集中营。

六师是红二方面军的后卫,或者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穿越松潘大草地的最后一支队伍——当六师走出草地的时候,他们从这片苍茫荒凉的土地上带走了最后一个关于生命的不朽故事。

六师在甘孜筹粮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于是每人只带了仅够两天的干粮。进入松潘大草地后,六师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因为他们必须收容前面所有的掉队人员和伤病员。每到部队宿营的时候,师长贺炳炎都要带着马匹返回去接应再次掉队的官兵。他把躺在地上的战士拉起来,扶上自己的马,然后用他仅有的一只胳膊拉着马缰绳在前边引路。贺炳炎边走边说:“小鬼,坚持一下,出了草地,就有村子了,咱们搞饭吃,吃它个够。”

晚上,天气突变,暴雨夹杂着冰雹。六师的后卫十六团那一个晚上竟然冻死了一百七十多人。

第二天早晨天空明朗起来。休息的时候,跟随红二方面军行军的廖承志坐下来开始画画。廖承志原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在“肃反”扩大化中被撤职“关押”。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弼时把他要了过来。因为有了任弼时的关照,廖承志不但获得了充分的自由,而且担负起大量的宣传工作。红军开大会张贴的马克思和列宁的像都是他画的。他给刘伯承画了一张像,酬劳是一捧青稞。他还给傅钟画了一张,这张画像傅钟一直保存着,画上写着:“11·7,1936,绒玉。”傅钟后来始终记忆着松潘大草地那个晴朗的早晨:

霎时乌云散了,久违的太阳露出火红的圆脸,把灿烂的光洒满草地。走在队伍中的刘伯承总参谋长情不自禁地高呼了一声:“太阳万岁!”……于是长长的行列上空,像有万顷波涛喧嚣一样,连连响起“太阳万岁!”“太阳万岁!”的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