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第3/25页)

六月二十八日

当时,终于会合的两支红军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陕北那片由共产党人刘志丹创建的红色根据地的情况。

留在茂县的徐向前没有参加两河口会议,此刻他焦急万分。部队一部分被派去接应中央红军,一部分被派去筹集粮食和物资,由于剩下的兵力有限,面对国民党军的步步进逼,位于前线的红四方面军所有部队不得不“处于守势”。蒋介石判断两支红军会合后“不外横窜康、青,北向甘、陕两途”,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北面,中央军胡宗南的二十七个团部署于松潘至平武一线;东面,川军刘湘、孙震、李家钰等部的九十多个团固守在江油、汶川和灌县一线;南面,川军杨森、邓锡侯部的五十多个团布防在芦山、雅安、荥经一线。而川军刘文辉部,中央军薛岳部正自南向北逐步推进,甘肃和青海的马家军屯兵两省边界也在准备出击。红军分散在这四个方向上的部队几乎每天都在作战,而且打的都是阵地战,消耗和伤亡极大。六月十二日,徐向前起草了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报告,催促中央尽快决定两军会合后的军事部署:

……

目前我军之主要敌人为胡宗南及刘湘残敌,我军之当前任务,必先消灭其一个,战局才能顺利开展。因之或先打胡,或先打刘,须亟待决定者,弟等意见。西征军万里长征,屡克名城,迭摧强敌,然长途跋涉不无疲劳,休息补充亦属必要。最好西征军暂位后方固阵休息补充,把四方面军放在前面消灭敌人。究以先打胡,先打刘,何者为好?请兄方按各方实况商决示知。为盼。

……

六月十九日,在各路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下,红四方面军大本营茂县东北方向的战略要地北川丢失,红军被迫退至笔架山至神仙场一线据险防守。

同一天,在南面阻击川军的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也被迫撤出了宝兴。在川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的严令下,一个旅的川军绕路翻过雪山,迂回到了第五军团阻击阵地的后面发起了攻击。红军由于两面受敌最终放弃了阵地。自渡过大渡河以来,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没有一天不处在战斗中。中央红军开始翻越夹金山时,红五军团三十七团奉命在夹金山南麓阻击川军的追击,他们在一个叫盐井坪的地方整整坚守了五天,才接到撤退翻越大雪山的命令。在雪山上,三十七团的官兵看见了一个个隆起的雪堆,雪堆下都是前面的部队翻越雪山时牺牲的官兵。当三十七团终于从雪山上下来到达宿营地时,军团通信员拿着军团首长的信已经在等他们了。团长谢良以为是命令三十七团整理军容,以便让中央红军这支最后的部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是谢良打开信一看,内容却是为了保证两河口会议顺利召开,以及已经会合的一、四方面军的休整,命令三十七团迅速按照原路返回,至盐井坪一线继续阻击敌人。三十七团的官兵没说二话,掉头重新翻过夹金山,迎着已经开始翻山的川军扑了过去,硬是把川军压回到了盐井坪。两河口会议结束后,为了实施北进松潘的作战计划,红五军团给三十七团的电报是:“接此电后,立即翻过夹金山,经达维到懋功待命。”在不到十五天的时间里,三十七团开始第三次翻越夹金山大雪山。部队到达山顶的时候,一连炊事班班长不行了,他对指导员说:“我……不行了,过不去了……”说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他的身边,是一副他从江西苏区一直挑到了雪山顶上的油盐担子。

张国焘回到了抚边村北端的那个店铺里。吃午饭的时候,他的秘书长黄超拿来了一份中共中央的《布尔什维克报》。黄超说,这份报纸是三天前在懋功油印出来的。听一方面军的同志说,这份报纸“只给一方面军的干部看,不给四方面军的干部看”。张国焘很是奇怪。可他拿过报纸只看了一眼,就知道为什么“只给一方面军的干部看”了。报上的文章是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凯丰写的,标题是《列宁论联邦》。文章借用当年列宁反对建立“欧洲联邦”之意,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张国焘刚刚成立的西北联邦政府,说西北联邦政府在理论上是违背列宁主义的,在组织上是背离中华苏维埃政府的。

凯丰,曾在遵义会议上讥讽毛泽东“只会看看《孙子兵法》翻翻《三国演义》”,现在他又讽刺从莫斯科回来的张国焘说:“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联邦是不正确的。”可以想象,因为在苏联学习了大量革命理论,布尔什维克青年凯丰写出的文章必会气贯如虹。凯丰这样一篇重磅炸弹式的文章被登在中共中央的报纸上,足以说明中央领导层意识到张国焘的那个“联邦政府”即使没有政治野心在其中,名称也是十分奇异的:既然标榜建立的是一个苏维埃政权,那么,按照通行的惯例,叫“川康苏维埃政府”也就可以了,弄出个说不明白的“联邦政府”是什么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