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慕容鲜卑的衰落(第2/7页)

此次出征的孟龙符、檀韶、向弥、孙处、蒯恩、朱龄石等人都是跟随刘裕南征北战的虎将,选刘敬宣、胡藩做参军。胡藩就是在南掖门拉住桓玄马匹,劝桓玄与刘裕决战的那位。桑落洲战役,胡藩战舰烧毁,身着全副铠甲落水,好歹不死,找不到大部队,只得回家。桓玄死后,刘裕看中他的才干和忠心,带在军中。

五月,刘裕大军到达下邳,弃船登岸,留辎重,直逼琅琊(今山东临沂北)。刘裕灭南燕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典型战例,历史学家和军事家们曾经多次研究过这次战役。

南燕国大体控制今山东地区,都城在广固。从琅琊到广固中间隔着沂蒙山脉,共有三条路线:

一是沿沂水北上,翻越大岘山,然后经临朐至广固。这是一条捷径,水路运输比较方便,但大岘山十分险峻,山道狭窄,两车不能并行,号称“齐南天险”。

二是向东北经莒城、东武,入潍水北上,由今潍坊西趋广固。这条道路迂回较远,劳师费时,转送困难,如果敌骑从大岘山南下,有被截断粮道的危险。

三是向西北越大汶河经梁父,再转向东北,到达广固。这条路山路极多,不便行军,粮运十分困难,还要担心兖州方向的敌军。

也就是说,以步兵为主力的晋军从当时情况看,只能选择翻越大岘山进兵。因此,有人向刘裕提出问题:“如果燕军堵塞大岘山死守,或者当我军穿过大岘山,深入到沂蒙山脉以北,敌人坚壁清野。我军进入重地,野无所掠,那就不单单是能不能建功的事,恐怕大军将匹马不归。”

刘裕笑了,笑得很得意:

“我考虑过了。鲜卑人生性贪婪,没有长远战略眼光,前进只盼望多多掳掠,后退又吝惜田中禾苗。他们肯定认为我们孤军深入,不能长久坚持,采取的战术不外乎进军驻守临朐,或者退守广固。我敢向你们保证,敌军既不能据守大岘险要,又舍不得糟蹋庄稼,就等着我们收拾呢!”

刘裕胸有成竹。

南燕国宫廷为此进行了一番激烈辩论,几乎所有将领一致要求固守大岘山。慕容超的亲信大臣公孙五楼献了上中下三策,他说:“吴兵轻果,利在速战,不可争锋。应该据守大岘,让敌军无法进入,拖延时间,沮其锐气。然后挑选二千精锐骑兵,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再令兖州守将段晖率兵沿山地东下,腹背击之,这是上策。各地官员据险固守,留足粮食物品,剩下的烧毁,再把田野庄稼割光,让敌军无法补充给养。敌军既无粮草,求战又找不到对手,一个月之内,靠也把他们靠死,这是中策。把敌兵放入大岘山,我们出城野战,为下策。”

慕容超偏偏选了下策,但非常自信:“敌军远来疲敝,势不能久。我据五州之地,拥富庶之民,铁骑万群,麦禾布野,怎么能割掉庄稼迁移百姓,向人示弱呢?依我看,不如放他们进入大岘山,等敌人到达平原,我们用骑兵攻击,何愁不胜!”

众将苦劝,慕容超不听。太尉桂林王慕容镇劝道:“陛下如果认为我们骑兵平地作战有优势,就应该冲出岘山去迎战敌人,即使不能取胜,还可以退守。不应该放纵敌兵进入岘山,放弃险要地势。”

慕容超听不进去。慕容镇私下对人说:“皇上不守大岘,不愿意坚壁清野,非要坐在那儿等着敌人来打,和三国刘璋太像,今年大燕完了。我是慕容鲜卑的勇士,必死,你们等着被江南人文身吧!”

慕容超听后,大怒,把慕容镇下到大狱,撤回莒城、梁父两地的守军,加固都城防御工事,遴选将士和战马,等待与晋兵决一雌雄。

两军战略战术布置停当,只剩最后决战,到底鹿死谁手呢?

贰 兵围广固

晋军兵过大岘山,不见燕军一兵一卒。刘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左右将领们问道:“刘公连敌兵的影子都没有看到,高兴什么呀?”刘裕望着遍地庄稼,笑道:“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敌虏全落在我的手掌心里啦!”

南燕公孙五楼等将领率五万步骑防守临朐。慕容超得知晋军到达消息后,率步骑四万自广固增援,派公孙五楼抢占距临朐城南四十里的巨蔑水。

鲜卑骑兵与晋军先锋孟龙符展开激战。孟龙符,京口楚子,骁勇有胆气,干力绝人,少好游侠,早年便与刘裕相识。京口建义时成为刘裕的参军,历经江乘、罗落、覆舟山三战,军功卓著。

巨蔑水之战,孟龙符单骑突入燕军骑兵阵中,左冲左杀,指挥晋军大败公孙五楼。燕军退走,孟龙符穷追不舍,他的马快,后面的骑兵没有赶上,被数千鲜卑骑兵包围。孟龙符奋槊迎战,杀伤无数,终因众寡不敌,死于乱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