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昆仑”的儿子(第3/7页)

司马道子在京城为支妙音建造简静寺,支妙音以此为基地,大聚尼僧,佛教和世俗有才艺的人纷纷投入此寺,徒众多至百余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富贾豪商慷慨解囊,支妙音成为富倾都邑、贵贱都来巴结的名人。简静寺外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支妙音宠于帝相,“权倾朝野,威行内外”,怕不仅仅凭借“雅有才致”,艳动京华孰未可知。

皇权和相权容易产生矛盾,所以明代的朱元璋把丞相彻底废除。支妙音游走于帝相之间,难免蹚入这湾浑水。

孝武朝皇权得到加强,随之产生绝对权力的腐化堕落。东晋王朝失去了前几代俭朴、谨慎的作风。时势造英雄,时势同样也能产生奸邪之徒,混乱的朝局中,一个小人王国宝走到前台,上演了一段历史闹剧。

王国宝出自“齇王”世家太原王氏,东晋一等一的高门,谢安的女婿。他从小没品德,属花花公子之流,不知道谢安怎么能看上这样的女婿。当然,高门士族之间的联姻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悲剧不光谢安女儿,侄女谢道韫嫁给王凝之也是一个恶果。

谢安发现王国宝特别不成器时,有意抑制,不提拔,不给有实权的官。王国宝不满意,“自以中兴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为余曹郎,甚怨望,固辞不拜”。王国宝的意思是说,“我,老革命的儿子,做官就进组织部,别的部委我不去”。

王国宝得不到谢安赏识,便去投靠琅琊王司马道子,在排挤、诋毁谢安的一系列事件中劳苦功高。王国宝的堂妹是琅琊王妃,司马道子青睐有加,视为心腹。

司马道子总揽朝廷大权后,势倾内外,权力达到极点,无论远近,官员都投靠到琅琊王府。孝武帝很快察觉到司马道子权力的膨胀,心里虽然不高兴,表面上对这位一母胞弟还是特别尊崇,指望他为稳定朝局分忧解难。

孝武帝的容忍使司马道子集团得寸进尺,王国宝更怂恿司马道子扩张相权,背地里鼓动朝中大臣,联名上表请求擢升司马道子为丞相,假黄钺,加殊礼。丞相自汉武帝开始,基本不设制,董卓、曹操之流做丞相,都是大权独揽。黄钺是皇帝诛杀时专用的铜斧。殊礼指特别尊崇的礼节。这些无疑要分掉一部分皇帝的权力。

奏章呈上,孝武帝勃然大怒,要严惩策划此事的官员。王国宝拍马屁拍过了头,连他的舅舅中书侍郎范宁也讨厌,看不惯他那副阿谀谄媚的模样,劝孝武帝将王国宝革职。

王国宝见形势不妙,立刻让袁悦之去求比丘尼支妙音,让她在太子司马德宗的母亲陈淑媛面前为自己说好话。

袁悦之是有名的辩士、纵横家,有口才,长于游说之术。平生身无一物,只带一本《战国策》,对人说:“少年时读《论语》《老子》,又看《庄子》《周易》,都讲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没用!天下好书只有《战国策》。”

袁悦之巧舌如簧,受到影响的支妙音写信给陈淑媛说:“国宝忠谨,宜见亲信。”孝武帝得知后,大发雷霆,后妃干政不说,任免朝廷官员是何等样的大事,走门子走到尼姑庵、走到后宫,传出去像什么样子,百姓会怎样评价?这件事不能声张,借口别的事杀了袁悦之。孝武帝诛杀袁悦之是在警告司马道子集团,不要扩大相权。

孝武帝很为难,不用自己唯一的亲弟弟,中央权力交给别人更不放心。用吧,弟弟得寸进尺。想来想去,孝武帝想从地方权力入手,遴选几位当时有名望的人充任地方官,暗地节制司马道子。

谈到地方权力,我们不能不谈都督制。都督制起源于三国的曹魏,两晋南北朝一并延续下来,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制。由于东晋战争不断,军队权力日益强大,军区司令员“都督诸州军事”兼任地方官职,总揽地方军政财务大权。

东晋的都督区主要有以扬州、荆州、豫州、徐州、江州、广州、会稽六郡、益州、襄阳等为中心的九处都督区。其中实力最强大的是荆州,因为荆州的财富和人口远远强于其他地区。荆州是桓氏家族的势力,谁能够做荆州都督呢?

叁 阿大王恭

也该桓家衰落。公元389年,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石虔死了,桓家后继乏人。主管吏部的司马道子任命王府长史王忱接任,管辖荆州、益州和宁州。

王忱字远达,小字阿大,王国宝的弟弟,但和王国宝有云泥之别。“后起之秀”的典故便是指他。

王忱小时候,常到舅舅范宁府上玩,有一次在范府遇到东吴名士张玄。当时王忱还小,张玄已经成名。东晋崇尚清谈,范宁让王忱和张玄交谈。张玄早听说王忱志趣不凡,也很想谈谈。张玄年龄比王忱大,自然希望王忱先打招呼,端端正正坐着等候。不料,王忱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失望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