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昆仑”的儿子(第2/7页)
一个“丫环”成为中国的皇太后,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丑小鸭变白天鹅”的传奇故事。
司马曜继承皇位之路充满艰辛。简文帝是汉献帝之类的人物,他的身边有个曹操,即手握军权的大司马桓温。简文帝做皇帝不到一年就病倒了,临死不敢决定身后事,一日一夜四诏桓温,近在姑孰的桓温却没有来。桓温是性情中人,不会像曹丕那样去逼迫皇帝,希望简文帝认清形势,主动禅让帝位。
东晋王朝的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是高门士族共同的江山。江左王、谢两大门阀士族默默达成一致,力保司马曜继位。王彪之、王坦之和谢安顶着压力,火线册封司马曜为太子,十一岁的司马曜登上帝位。
司马曜屁股没等坐上龙椅,道教领袖、彭城人卢悚率三百敢死之士攻入皇宫,矫称太后密诏,拥戴被桓温废掉的海西公司马奕复位,自云龙门杀进宫廷,抢夺武库中的兵器造反。禁军听说旧皇帝回来了,一时间不知该听谁的。好在忠于皇帝的一批军官进入宫中诛杀了卢悚和他的党羽,孝武帝渡过第一道劫难。
叛乱刚过,大司马桓温率军开到建康,大陈兵卫,向晋廷示威。朝野风传桓温将篡位,多亏谢安和王坦之多方周旋,桓温未能如愿,孝武帝躲过第二厄。
苻坚百万大军临江,乌云压顶,仿佛江南小朝廷行将崩溃。在谢安、谢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年轻的皇帝取得淝水战争空前的胜利,渡过三难。
淝水之战后的东晋,谢安、桓冲、谢玄、桓石虔、朱序、刘牢之等时贤名将群星闪烁,朝野上下寄希望于这位中兴之主借淝水大捷,北伐收复中原。“西逾剑岫而跨灵山,北振长河而临清洛。挂旆天山,封泥函谷。”
踌躇满志的司马曜没有北伐中原的意图,而是准备完成东晋历代君主所没有完成的事业,加强皇权。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奇特的时代,北方胡族入侵,迫使中原的汉族豪强率领宗族和普通老百姓渡过长江,躲避战乱,这就是西晋末年著名的“衣冠南渡”。在渡江豪强与江东士族共同帮助下,晋朝复国,豪强势力进一步壮大,形成门阀士族。如同我们现代经常把历史悠久的足球俱乐部称之为豪门,再如武侠小说中描绘的世家。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登基称帝的那一天,竟然拉着名士王导的手要共登皇座,由此开启东晋百年门阀与皇权共治国家的格局,时称“王与马,共天下”。高门士族轮流掌权,皇帝成为他们的傀儡。
孝武帝司马曜立志要改变君权旁落的局面,任用同母弟弟琅琊王司马道子参政,收回高门士族把持的朝廷大权。上天再次眷顾司马曜,淝水之战后,桓冲、谢安、谢玄、桓石虔等重臣先后死去,盛极一时的桓、谢两家后继乏人,陆续交出荆州、江淮地区的军政大权。司马道子总揽军权,东晋朝的大权真正回到司马皇族手中。一改东晋建国以来,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高门士族轮流把持朝廷的局面,皇权得到加强。
由于孝武帝大力伸张皇权,门阀士族对孝武帝充满敌意,于是“晋祚尽昌明”的谶语不胫而走。孝武帝依靠皇族及外戚的力量巩固皇权,高门士族同样借助皇族和外戚的力量进行反击,东晋王朝的内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内乱的焦点竟然集中在一个尼姑身上。
贰 比丘尼支妙音
尼姑怎么可能影响国家大事,因为皇帝信佛。
人都有弱点,司马曜暴露出两大弱点,溺于酒色,崇尚佛学。酒和女人,很少有男人不喜欢,本不是什么大毛病,如果加上“溺”字便不同了,那酒和女人就会成为穿肠毒药和刮骨钢刀。
社会环境影响人物性格。东晋盛行清谈玄理的风气,司马曜在崇尚玄学的氛围中长大,有独特的哲学思维。简文帝下葬时,司马曜一滴眼泪不掉,左右侍从劝道:“按常礼,您该哭啊!”十一岁的司马曜回答得耐人寻味:“悲伤自然会哭,需要规定吗?”虚伪的东西不值得提倡,司马曜有魏晋士人的率真。
严冬,司马曜白天只穿几件单衣,不着夹衣,夜里却要盖上好几床被子。谢安劝谏说:“保养身体应循常规,陛下白天过冷,夜里太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司马曜简练回答道:“昼动夜静。”谢安退出后,叹道:“圣上精理不减先帝。”司马曜喜欢哲学,对传入中土的佛学产生浓厚兴趣。
司马曜喜欢佛学与石虎、苻坚不同,后者们纯粹为了愚民、治国。司马曜喜欢的是佛学义理,因此与许多佛学大师交上朋友,譬如支妙音。
《比丘尼传》中载:“妙音,未详何许人也,幼而志道居处京华,博学内外善为文章。”比丘尼俗称尼姑。支妙音自小落发,频繁出入宫廷和司马道子的王府,谈论玄理,赋诗作文,才智、名声越来越大。